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试论王垿的书法艺术——以青岛市博物馆藏王垿书作为例

2018-06-017782分享

发表于书法丛刊(2018年5月)

作者:张孝民


       翰林出身、官居二品的王垿为清末民国名重一时的书法大家。他工于楷、隶,行、草、篆亦有涉猎,以行楷最为擅长。他的书法既得文人雅趣,又具大众情怀,优游于雅俗之间。王垿为中国书法留下浓墨重彩一笔。惜其遗老身份,学界对其书法关注甚少。本人通过对馆藏王垿书法的研究,兼及高原编著《王垿翰墨》所收书作,对其书法风格、成就等予以探究,以就正于方家。

       王垿(1858-1933),字爵生,号杏村,晚号昌阳寄叟。出生于山东莱阳一书香世家。1889年中己丑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历充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1894年,在翰詹大考中获二等,升赞善,迁中允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擢国子监祭酒。[i]庚子之变时,王垿追随帝后出逃。1901年随帝后回銮,王垿赏花翎仍任国子监祭酒。1903年授河南学政,因科举制废除,回京改翰林院学士,晋内阁学士。五大臣出洋归来后,清廷设政务处于内阁,由王垿与吴郁生担任提调。后擢法部侍郎,历派实录馆副总裁、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轰动一时。作为审讯官之一,王垿碍于时任民政部尚书的肃亲王善耆情面,领会摄政王名载沣等主政者不激化事端的用意,对汪精卫等人未加戕害。辛亥革命后,王垿不愿与民国政府合作,欲回莱阳,莱阳民变时他力主镇压,加之领导人曲诗文等人依然在逃,莱阳并不太平,[ii]遂至青岛定居。寓居青岛期间,王垿不问政事,专事诗文书法,饮酒唱和。面对时局动荡,王垿携眷先后于1914年、1922年避居济南,不久之后便返回青岛。1933年病逝于青岛,次年归葬莱阳,谥号文贞。

       王垿从小经受传统文化的浸淫,在苦读经史子集之余,尤其倾心于书法。少年得父授,勤习隶、行、楷书,颇有名声。后来,王垿又拜潍县第一位状元、欧体名家曹鸿勋为师,入室学习书法 。他广泛学习汉隶以及历代名家之碑帖,变化多端,让人寻味无穷。从其现存临摹书作来看,王垿临摹过《化度寺碑》、《曹全碑》、《道因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历代碑帖名作,尤以欧阳询书法为宗,特别研习《化度寺碑》。

       以清帝逊位王垿不愿与民国政府合作而辞职为界,其书法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志在仕途,写一手漂亮馆阁体以此作为科举、升官途径,书法艺术就放在次要位置;后期仕途理想破灭,其书法艺术天分充分展现,完成了从政客到书法家的转变。

       王垿来青之后已无案牍之劳形,便全身心寄情于翰墨。在他的“寄庐”里专设书斋,名为“墨香斋”,书作大多于此写就。据王垿后人王衍彬回忆:“姑母王世棽曾讲,曾祖父每晨5时必起,至家人早饭时,所写对联匾额,已墨迹淋漓,悬满室中。”[iii] 他每日研习书法从不懈怠,加之他性情仁厚,对求字者多有求必应,因而王垿传世的书作数量较多。他与吴郁生、刘廷琛和后来的康有为等,声名遐迩,书界称之为“三翰林一圣人”。他的书法流传日本甚多,亦为日本书法界所推崇。

       王垿书法创作前期用力最深的当属馆阁书法。馆阁体作为明清官方书体,强调共性,强调规范。出身书香门第,写就一手好的馆阁体,通过科举之路,进入仕途,可能成为王垿最好的的选择,他也为之孜孜以求。王垿楷书有馆阁体乌黑、方正、光沼、等大等共性特点,也有其自身到书法风格。他的楷体书法取法欧体,较之欧体略显丰润饱满,笔力刚劲,一丝不苟,结体典雅大方,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布白均匀,不愧为有清一代馆阁大家。

       王垿为官时期所写馆阁书法主要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重整山东登莱义园宝应寺公产碑记》、《王塾墓志铭》等王垿所书馆阁书法,观者无不惊叹于其书法功力之深厚。青博所藏《清代名人纸本书法手札合册》为王垿临欧阳询《化度寺碑》书作,此书作虽为册页,仍能见其馆阁书法雍容、秀美。

清代名人纸本书法手札合册.jpg

《清代名人纸本书法手札合册》  19开  质地:纸本  尺寸:纵27、横13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释文:禅师含灵福地,擢秀华宗,爰自弱龄,神识沈静,率由至道,冥符上德。因戏成塔,发自髫年;仁心救蚁。始於卝岁。世传儒业,门多贵仕。款识:节临东瀛本化度寺碑,聘璋大兄方家属正,乙卯四月王垿。钤印:垿印(白文)

       王垿是题写匾额楹联的高手,享“有匾皆书垿”的美誉。王垿翰林出身,官居要职,擅写擘窠大字,加之王垿为人宽厚仁慈,求书匾额者络绎不绝,他大都不予拒绝。王垿担任京官期间,京津等地求写匾额楹联的人以商人居多,王垿多欣然应之。有人建议他增加书写报酬予以限制,王垿却说:“予好书,非贪钱,若要钱,则人皆裹足不前,予之字传亦不广也。”[iv]寓居青岛时,他所题匾额数量远胜于京城时所题匾额,曾为聚福楼、春和楼、谦祥益、天德塘、泉祥茶庄等知名商号题写匾额,世德堂、同和祥等不知名商号的匾额更是不胜枚举。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王垿所题匾额大都无存。

       他深谙题匾要旨。商号匾额楹联一般用颜体或欧体楷书,一是时人文化水平整体不高,用楷书书写易辨认,二来饱满的楷书象征着物阜年丰。匾额楹联书写一般为榜书,书写要求有三:一要浓墨粗笔,显得雍容华贵,二要点画短而有力,三要字体中心部分比例要大。这样的字体雄浑、庄重,适宜匾额书写要求。王垿书法正契合了题匾的需要,加之常年书写榜书,将欧、虞、颜、柳四体结合,用笔宽博而苍劲,飘逸而具法度,真如“凤凰展翅、芝兰秀出”。[v]

       从其现存的匾额,世德堂、同和祥等匾额中,我们仍能感受,他所题匾额并非“匠气”的书写,其艺术审美价值显而易见,雍容整肃,气度翩翩,兼具山林庙堂之气。

       王垿书作留存最广也最为世人喜爱乃其行楷书法。王垿行楷书法脱胎于其馆阁体书法,但能融各家之长,终成雅俗共赏,字体长方的行楷书。

       他的行楷用笔厚重圆浑。运笔疾驰,一气呵成。用笔方圆兼施,落笔藏锋呈方,收笔回锋呈圆,点画圆满。平正中寓险奇,圆润里见清劲。[vi]笔画肥瘦对比鲜明,以粗笔显沉稳,用细笔成飘逸,形成刚柔互济的用笔风格。在此方面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与其相近。王垿竖钩书写极富特色。运笔至下端毫无征兆,极为拙硬地向上钩挑,写成的钩划细弱发丝,与作为主笔的竖画之间不但粗细对比极为鲜明,而且似乎毫无衔接与过渡。王垿行楷书法中时常出现以点带捺,向右行笔顿回再向下出锋收笔的情况。王垿喜用浓墨枯笔,枯润相生,神气十足。

37020102-03205-a-1.03205.2.jpg37020102-03205-a-1.03205.3.jpg37020102-03205-a-1.03205.1.jpg37020102-03205-a-1.03205.4.jpg

《近代王垿纸本行楷屏》 质地:纸本  尺寸:纵147、横34.5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释文: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款识:雪农大兄正,王垿。钤印:王垿(白)、爵生(朱)注:作品书唐·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九,与原诗有出入。雪浓:侯疑始,字雪农,江苏无锡人,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学生。

       他的行楷结体谨严精妙,以平正长方,布局疏朗清雅见称。这种结体于沉静内敛中见平正中和的空间意识,并表现出秀雅端庄的美学思想。王垿书作字字独立、大小一致,字与字之间没有牵丝映带,看似萧散,实则“形断意连”。

       他的行楷书作以字距、行距疏散闲淡,布局疏朗清雅见称,构建出一种平和淡雅、简静含蓄的审美意境。布局沉静妥帖,精神饱满。青博所藏的《近代王垿纸本行楷立轴》看似与布局疏朗相距甚远,但该作密而不乱,极富章法。“声”字结字修长,影响章法,但“声”字后面五字字距缩小,最后一行几乎在一条直线之上,丝毫不影响书法整体神韵,足见其书法章法谨严,不落俗套。

37020102-03150-a-1.jpg

《近代王垿纸本行楷立轴》  质地:纸本  尺寸:纵146.5、横55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释文: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榜。莲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行侣遥相问,涔阳何处边。 题识:镜芙大兄大人正。王垿。钤印:王垿私印(白)、爵生(朱)注:作品书唐·孟浩然《夜渡湘水》,与原诗有出入。

       王垿所存最多的书作样式乃对联,且多为应酬之用。王垿所书对联款识极具特色。对联中的对句为其自己撰写的较少。青博所藏《近代王垿纸本行楷七言联》为王垿少有其自撰内容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该联钤印“寄叟”,可知应为其在青岛寓居期间所作。“十三行”即《洛神赋十三行》,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王垿所见所知的传世笔墨非常之多,将十三行作为传世笔墨的二十四史足见其对“二王 ”书法之推崇,并将“二王”书法的洒脱飘逸融入其书法创作之中。

37020102-03321-a-1.03321.1.jpg37020102-03321-a-1.03321.2.jpg

《近代王垿纸本行楷七言联》  质地:纸本  尺寸:纵130、横31.8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释文:经国文章廿四史,传世笔墨十三行。题识:王垿钤印:王垿(白)、寄叟(朱)王垿楹联所赠之人大多以称谓“大兄”、“大兄大人”等尊称,所赠之人大都难以稽考,这与其性情仁厚,对求字者多有求必应不无关系。此外,王垿喜欢将不同诗人的诗句组合在一起,构成对联,别有意趣。

       王垿的行书取法“二王”,对《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用力最勤,由于受馆阁书风的影响,即便寓居青岛时仍未摆脱馆阁书风羁绊,其行书法度有余,飘逸流畅不足。他还偶尔写篆书、隶书,但是特点不甚突出,似乎取法《曹全碑》。对于王垿的书法并非人人推崇,民国学者瞿兑之认为其书法“实则陋劣不能成字”[vii],人们对其所题匾额亦有“肥粗醒目,大小一致”的讥讽。但这不足以掩盖其书法艺术造诣之深和深远影响力。

清古琴.jpg

《清古琴》  质地:木  尺寸:长123、宽19、厚5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王垿隶书“清泉洗心”,款识:寄叟,钤印:王垿。

结语

       纵观王垿书法创作一生,不仅执着于书法艺术的创新,努力摆脱馆阁书法羁绊,博采众长,自成一体,更执着于书法的世俗化和平民化,让其书法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王垿书法依然深入人心、广受欢迎。作为青岛市市北区文化旅游形象品牌“记忆市北”,正出自王垿书法。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实用性渐趋式微,艺术性日益凸显。王垿在书法艺术上所作的努力和其书法在当时和其后的深远影响,不能因其遗老身份而加以遮蔽,应汲取书法艺术的精髓,繁荣书法艺术。

 

注释:


[i] 参见:王丕煦等纂《莱阳县志》,1509页,成文出版社。

[ii] 参见:孙向群《同乡网络的分化、排斥与整合——以曲士文暴动为视角》,载于《东岳论丛》2011年第3期。

[iii] 王衍彬:《忆先祖王垿在青之晚年生活》,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4-10/17/content_3772966.htm

[iv] 刘镜如、高原《翰墨千秋 厚德流光——王垿的生平与艺术 》,载于《青岛画报》2011年第3期。

[v] 转引自:邹典飞《翰墨烟云——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七)》,载于《艺术品》2016年第10期。

[vi] 参见:贺中祥《王垿书学与青岛近代书学兴盛》,高原编著《王垿翰墨》第17页,中华书店出版社。

[vii] 瞿兑之《市招》,瞿兑之著《杶庐所闻录故都见闻录》,257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转引自邹典飞《翰墨烟云——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七)》,载于《艺术品》2016年第10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