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诗画一体、文气逼人——从青岛市博物馆藏沈周蕉石图看其成熟期艺术特点

2013-11-014673分享

发表于2013年10月《文物天地》

作者:赵好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相城(今江苏吴县)人。明代宣德二年十一月,也就是1427年,沈周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艺术气息极浓的家庭里,沈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和艺术熏陶,可以说沈氏家庭是一个数代书香之家,曾祖沈良曾与元代大画家王蒙有过往来,祖父及父辈皆善书画,风雅一时,三代不曾出仕做官,连仆人都会吟诗作画,真是艺术之家庭。沈周从小所聘请的教师皆为饱学之士,其中有明代著名学者陈宽(醒庵),陈宽既精于经学,亦工诗善画山水。在陈宽72岁生日时,沈周作《庐山高》并题长诗一首为老师贺寿,足见师生情之笃厚。此画为沈周代表作之一,时年沈周四十一岁。(照片《庐山高》)

image003.jpg

       沈周性情恬淡,与世无争,超然物外,意在田园,隐而不仕,有数次出仕机会,都以各种理由推辞了。沈周为人厚道,性格豁达,日以诗酒流连,书画自娱。明人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说:“石田寄意林壑,博涉古今图籍。以毫素自名,笔势横绝,夐出蹊径,片楮疋练,流传遍天下,情兴所到,或形为诗歌,互以相发” 。沈周虽然画名满天下,但对求画者有求必应,见到仿作自己画的赝品,也不以为然,处之泰然。可以看出良好的修养。

       前面说过,沈周出生于数代书香之家,加之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氛围好,沈周早年绘画受其伯父、父亲的影响很大,其父沈恒善画设色花卉,水墨亦能之.沈周弟子文征明说:“石田先生,风神玄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吴敢:《中国名画家全集 沈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页。)”,这说明,沈周的画技很早就脱去家习,上师古人,已经比较成熟了。这时期学习的主要对象应为“元四家”(王蒙、倪瓒、黄公望、吴镇),其中以王蒙为最,正如董其昌所说:“石田先生于胜国(元代)诸贤名迹无不摹写,亦绝相似,或出其上(吴敢:《中国名画家全集 沈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页。)”,这个评价是极高的了。中年以后沈又广学前贤,进一步拓宽视野,上及董、巨,下至刘松年、李唐、马、夏之流,无所不及,可谓勤奋极矣。王稚登曾说:“自唐宋名流及胜国(元代)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石田)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明•王稚登:《吴郡丹青志•神品志•沈周》。)”,王稚登也是明人,与沈氏相去不远,这个评价应该说比较准确。

       沈周在经过一番刻苦而广泛的研习古人作品之后,于五十岁左右在画风及绘画形式方面有所变化,及研究沈周常说的“细沈”、“粗沈”之分,这时期一改细笔风格多为粗笔,画风老辣苍润,笔墨浑厚沉着,世称“粗沈”。这时期亦间作细笔,谨密之中又有疏通醇和之趣,世称“细沈”,在这一点上,多受元人王蒙的影响。另外,在画幅的尺寸上也有大小明显的变化,中年以前多作盈尺小幅,中年以后渐拓为大幅,简括豪放,自成一家。沈周的绘画题材多为江南的山川和园林景物,间作花鸟,寥寥数笔,便别开生面。明人王世贞在《弇州山人集》中说:“五代徐、黄而下至宣和主,即徽宗也,写花鸟妙在设色粉绘,隐起如粟,精工之极,俨如生肖。石田氏乃能以淡墨作之,而神采更自翩翩,所谓妙而真者也”。由此可见沈周的花鸟画文人写意画的意味浓重突出,这一点在以下介绍的青岛市博物馆藏《设色蕉石图》中也看的很明确,和王世贞所说基本相同。

       纵观沈周的艺术人生,是随着自己的综合修养不断充实和提高而不断变化和成熟的,至最终达到了人书俱老的神化境界,当之无愧为“吴门四家”之首,为明代著名画家之一,引领一代风骚,重振文人画风,正如明人王稚登所说:“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信乎,国朝画苑不知谁当并驱也(明•王稚登:《吴郡丹青志•神品志•沈周》”。 

     image004.png

                   蕉石图  青岛市博物馆藏

    image007.jpg

                         王稚登题诗  

       青岛市博物馆所藏沈周此件纸本设色蕉石立轴,是其中年时期的一件作品。此轴纵76cm横45cm,画中主体为石与芭蕉,设色淡雅,构图简练,景物安排舒适自然,上方留空题诗句,文人画气息浓重。前方画纵立太湖石一块,其形瘦、透、漏、皱极富变化,外形轮廓以淡墨粗笔略行勾勒,内部结构以较浓墨色层层染擦,使石头的形态结构清晰明确,起伏转折一目了然,成功地表现出了石头本身的质感和立体感,更表现了石头漏、透、瘦、皱,坚硬的特质。用笔严谨不苟,遒劲有力,与后面的芭蕉形成对比。太湖石后画芭蕉数棵,墨色浅淡,用笔疏朗自然,造型错落有致,有一种十分放松的感觉。芭蕉叶以淡墨勾画外形轮廓,花青淡淡晕染,下方小草以浓墨挑勾画出。画面中所画内容不多,重点通过对比强调了石、蕉之间的关系。一前一后,一虚一实,一远一近,一浓一淡,一松一紧,一坚硬严谨一疏朗柔和,通过富有哲理的对比,物象彼此更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彼此相映成趣,极具天然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无独有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沈周的纸本芝兰玉树图轴,为沈氏五十一岁所画,其构图、景物与青岛市博物馆所藏此轴亦颇相近。反映沈周这一时期的构图趋向。此画幅虽然不算大,所画内容也不算复杂,但是通过画家的构思、构图、用墨、用笔等,简单景物中却透出浓厚的文人气息,可以看出沈周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家。

画面左上方为沈周自题七言诗一首,诗云:“春来叠叠小诗成,题向芭蕉不记名,醉倚石栏闲点笔,飒然风雨砚池生”,落款为“成化丙申八月既望写于学古斋,沈周”,后钤“启南”朱文印,“石田”白文印,是年成化十二年(1476年),沈周时年50岁。题诗为行书字体,黄山谷(庭坚)味道浓重,笔画舒展有力。题诗内容也意趣盎然,“春来叠叠小诗成,题向芭蕉不记名”,可以看出画者写诗之勤奋,同时也体现出作者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创作心态;“醉倚石栏闲点笔,飒然风雨砚池生”,体现出作者作画时的一种潇洒悠闲的心境,诗与画相得益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充分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丰厚学养及艺术才能。

       画面右上方有明代中晚期著名文人王稚登题诗一首。王稚登,字百榖,先世江阴人,后移居吴门(今苏州),少有文名, 4岁能属对,6岁善书擘窠大字,10岁能作诗,长而骏发,名满吴门。善书法,尤精篆隶,为吴门派之后劲,也是吴门派末期的代表人物。明人王世懋在《王奉常稿》中说:“百榖雅善韵语,洒洒清新”。这在沈周的这件蕉石图上其题诗即可一见,其诗曰:“芭蕉新叶绿过墙,影覆帘栊六月凉,好写新诗寄幽意,秋风莫待一林霜”,后落“王稚登”款,并钤白文印“王次公”、“王氏伯榖”。画面左右下角分别钤有“秋池老人”(朱)、“凤梧平生珍赏”(白文)收藏印二方。可见此件沈周作品流传有序。

       总观此件作品,诗画一体,用笔老练,题诗相映,流传有序,为沈周艺术成熟期的一件上品真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