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渠引活水 润泽有方——青岛市博物馆探索开放式社教新模式

2017-12-205661分享

作者:杨帆


       以社教活动策划为核心,以多元参观群体需求为导向,整合馆内、馆外社会教育资源,青岛市博物馆不断赋予“社会教育活动+”更多全新内涵,为公众提供多层次、高品质的社教服务。社教活动项目、志愿服务、讲解工作等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项,全面开放的社教新模式获得充足活力和良好效应。

       一、 合作公益基金,传承传统文化

       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博物馆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国家出台《博物馆条例》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顺时应势,2016年底青岛市博物馆与慧源国学公益基金签订合作协议,慧源国学公益大讲堂正式落户博物馆,于2017年全新推出“国韵学堂”24期国学公益系列讲座。同时加盟品牌栏目“文博讲堂”,配合馆内原创展览,邀请国内文博大家进行专题讲座。公益基金与博物馆资源优势互补,国学与博物馆研究两条主线讲座交替推送,合力打造国学传播的优质平台。依托博物馆资源,双方也将在馆外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区、企业等活动,发挥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课堂作用。

       二、 引入科技元素,丰富社教手段

       科技进步及普及,为博物馆教育工作带来新的体验和方式。青岛市博物馆引入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提升社教活动交互式体验,同步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建设智慧博物馆,充当好青少年科技入门的重要角色。如结合2017年农历鸡年新推出的“鸡年题材生肖展”,青岛市博物馆特别策划针对中小学生适龄学段的“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精品课程,文理兼收,糅合了《文物里的鸡》趣味历史小知识与《趣谈北极》的自然探秘,并基于增强现实技术(AR)和“动态捕捉”量身定制交互体验游戏,充分释放孩子们的好奇天性。传统文化+科技元素的升级版课程增强了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参与度,青岛市博物馆科普服务能力得到强化。自上线以来,“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已多次走进青岛各中小学校,成为青岛市博物馆公益文化淘宝店中的主打产品,更是今年“六一”众人参观博物馆的重头戏。发掘文物内涵,注重体验的交互性与趣味性的 “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以复合多元的社教形式,吸引了更多的孩子亲近博物馆,喜爱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jpg

       三、深化馆校合作,共享教育资源

       身处知识大爆炸引发的倡导终身学习时代,馆校配合开展教育活动是发挥博物馆教育价值的重要空间。今年青岛市博物馆馆校合作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博文书画院”、“博琴雅韵”等馆校合作成功案例在合作的开放性、主题性、课程系统性等方面不断完善,日益成熟的运作,彰显了博物馆品牌效应。2017年“六一”之际上线的“传经典 颂祖国——庆‘六一’博文书画院优秀学员作品展”已是第六届儿童书画展,延续了博物馆每年推出一个由孩子们做主的书画展览传统,共展出7到12岁孩子们的书法作品80余幅。博文书画院还将在博物馆暑期公益夏令营中开设国画与书法学习班,普及书画传统。集合古琴名家讲座、古琴音乐会等丰富内容的教育品牌“博琴雅韵”,在今年6月再启第五届古琴公益学习班。通过馆校合作构建伙伴关系,青岛市博物馆深化馆校合作,变零散、被动为主动出击,牵手多所高校共建实践基地。今年上半年与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其教学实践、实习与科研基地,在人才培养以及共建教学等方面深入展开合作,共同致力于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日旗袍秀.jpg

       四、让文物说话,借展览讲好中国故事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是博物馆的职责。青岛市博物馆籍由历时四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摸清家底基础上,上半年依托馆藏资源与普查成果,创作推出众多原创展览,如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鸡年生肖贺岁展、“碗”约生活及女性文物展等,用文物对话生活。围绕展览,社教活动层层推出,有微信互动的主题沙龙、征文,有动手体验的陶碗DIY、插花;有结合展览主题的旗袍走秀,有嵌入专题讲座的《更衣记》、《明清妇女的日常生活》等。在引进展览中,也根据社教需求,结合展览特色推出系列活动,如在今年引进的武汉博物馆精品玉器展期间,推出接轨中小学自然与地理学科知识的 “慧眼‘石’英”文物知识小课堂,“玉”见博物馆之小小讲解员培训等系列活动,有创新亮点,又有精品延续。配合展览的专家玉器导赏活动,让观众了解中国玉文化、读懂展览。在引进山东博物馆藏鲁绣精品展期间,创意推出的“十指春风”青岛风光绣活动中,中国刺绣史背景下的鲁绣风格解读,丰富了展览外延,青岛风光绣体验也让展览更接地气,效果凸显。配套的社教活动成为阐释展览、讲好故事的重要方式。

端午小小讲解员“玉”见博物馆.jpg

       五、汇智聚力,志愿服务温暖一座城

       志愿服务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青岛市博物馆的志愿工作起步早,工作有特色有成效,“共享历史 感受快乐”志愿服务活动曾获得国家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志愿者团队、个人先后荣获“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称号。2017年,青岛市博物馆启动志愿服务工作的第15个年头,为使志愿服务工作更加有序有效,走向健康发展,成立志愿者委员会,志愿者各项管理工作日益精进。自2003年启动志愿服务工作,青岛市博物馆实行社会志愿者与高校志愿者双轨并行机制。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及青岛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建志愿服务基地,稳健的人才输入,打牢博物馆智库基础。由志愿者构成的有生力量,在青岛市博物馆搭建的平台上,全程参与社教活动的策划宣传与实施,为社教工作注入蓬勃活力。2017年上半年,博物馆累计开展志愿宣讲活动近百场次,将9个主题的流动展览与文物知识送进乡村、学校、社区,为创建“志愿之城”传递温暖。

       引活水,润清渠。社会教育从依赖馆内力量走向寻求合作,开启融汇多源、跨界合作的开放式社教新模式。青岛市博物馆隋永琦馆长认为,随着文博事业发展,博物馆的各项业务都将呈现多元联合的态势,教育作为博物馆首要职能,在多元联合的态势下必定会赋予更深的内涵与更好的活力。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隋馆长表示,青岛市博物馆将一如既往的秉承开放、创新、共享、发展的理念,以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为目的,精修深研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让博物馆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润泽民众的精神世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