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镇馆之宝

2010年我馆建馆45周年时,从馆藏珍贵文物中遴选的20件候选文物,经观众投票和专家评定,北魏石佛造像、宋钧窑鼓式瓷洗、明正统版万历刊《道藏》为镇馆之宝。

北魏石佛造像

藏品年代:北魏        藏品尺寸:高570厘米、腹围385厘米、底径286×216厘米、底高100厘米        藏品质地:石   

       两尊佛像造型基本相同,头作高肉髻,是道行高深的象征。这两尊佛像面型削瘦适中,深目高鼻,面带微笑,内着僧袛支,束带结于胸前下垂,外着褒衣博带式正披,衣纹断面呈“V”字形,赤足立于莲花座上,莲花瓣呈尖头状,下面还有方形须弥座。两尊佛像的手势,都是右手上扬,施无畏印,表示佛无所畏惧、庇护众生;左手下垂,掌心向外,施与愿印,表示佛满足众生的愿望,普度众生。作为我国博物馆室内陈列古代石造像,“双丈八佛”可为体量最大,且同殿两佛并立,皆为北魏圆雕,为世所仅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之作,为青岛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对研究北魏时期国家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石雕艺术史以及山东历史文化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著录及有关资料书目:1.青岛市文物局存档案资料:①石造像登记表;②四方机厂内的四尊造像;③文献记载;④闫文儒教授来信谈关于北魏石造像的意见;⑤青岛市博物馆筹备处给北大闫文儒教授的信;⑥调查访问材料;⑦青岛的四尊北魏造像;⑧对《青岛的四尊北魏造像》一文的补充意见;⑨青岛工人阶级积极保护文物;⑩石造像及碑刻照片。2.青岛市博物馆存档案资料:①《四方机厂石佛像》;②《四尊造像及碑头情况介绍》;③《石佛像渊源调查情况》。

       流传经历:这两尊石造像与另两尊北齐石菩萨造像原安放于山东临淄龙泉寺内,据《临淄县志》记载:“龙泉寺在龙池村西北淄水岸上,尚有石佛四,各高丈八尺”。“六朝石佛,在龙池村龙泉寺故址,佛高丈余,有荷兰人见之,谓形容与印度古石佛相同,真六朝物也,欲购之不可乃止。”1928年日军入侵山东时,日本商人曾两次预谋将佛像盗回日本,据1928年7月24日上海的《申报》报道说:“......临淄县龙池地方,有石佛两个(应是四个),成化碑一座,碎碑一方,在数年前曾有中国败类,拟将佛碑等以三万元之代价售予日本人,为地方人士闻知,出而干涉,故未成交,此次日本占据济南及胶济路沿线以迄青岛,龙池适在日本人所谓之二十里以内,某日人垂涎龙池之古佛碑等已久,乃于本月十五日,率人将佛碑一并劫取,运至淄河店车站,预备运往日本……。”而后,当时正逢发生济南“五三”惨案之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日本侵略者迫于形势,未敢将这批文物盗走,只将两尊小石像的头盗走。1930年由原青岛市铁路局局长、青岛四方机厂原厂长栾宝德派专车将其运至青岛,安放于当时的四方公园内,以后由于四方机厂厂址不断扩大,就把这批文物圈进厂里了。据栾先生回忆,这批珍贵文物是在1928年日本人入侵山东、济南五三惨案发生之后发现的,当时,这批用草绳缠裹的石佛和石碑因无人管理,一直躺卧在淄河店车站任由风吹雨蚀,1930年,栾先生亲自调拨专列将这批石造像和石碑从淄河店车站运至青岛。

       1951年11月26日,青岛市博物馆元老张铮夫先生曾到四方机厂对北魏石造像进行过鉴定,并亲至临淄实地考察,访问了龙池村时年63岁的老人李复龙,老人对龙泉寺故址及日本人搬运佛像经过讲述也颇详,他说:“龙泉寺在龙池村西北一华里处,已成废墟,龙泉寺院落原有50亩之大,石佛像当时安放在殿中……”。两尊大石佛手部及两尊菩萨像的头部残缺,两尊菩萨像的头,一个在本石佛像的下面,另一个李复龙老人曾用之作过地界。民国17年(1928年)济南惨案以前,西池小学校长于桂林已将4尊石佛像卖与日本人。当时临淄警备队长朱泉宜还曾用卖石造像的钱到青岛买枪支。以上也为传说,真实情况未曾落实。据李复龙老人当年回忆,石造像是日本人到外地雇人搬运的,据说是“用杠抬的”。

       1977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将4尊石造像和两座石碑迁至青岛市博物馆院内供国内外广大游客观赏。于是,1979年7月,石佛像被运至原青岛市博物馆院内保护,并作为“镇馆之宝”展出。2000年东部新馆正式开放,历经风雨沧桑1500年的丈八佛终于得以在室内保护并展出。目前,作为我国博物馆室内陈列古代石造像,“双丈八佛”可为体量最大,且同殿两佛并立,皆为北魏圆雕,为历史所仅存。


钧窑鼓式瓷洗

藏品年代:北宋        藏品尺寸:口径23.8厘米、底径17.5厘米、高9.1厘米        藏品质地:瓷 

       此钧窑鼓式瓷洗为1962年青岛市文物商店在山东乳山收购,1965年12月27日,入藏青岛市博物馆。洗直口,成鼓式,浅弧壁。口沿延边凸起弦纹两周,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饰有两周等距离的乳钉纹,上周二十个,下周十八个。胎体厚而匀称,釉层肥厚滋润,通体内外施釉,洗的外壁釉层肥厚呈玫瑰紫色,器内为天蓝色釉,有蚯蚓走泥纹及桔皮纹。洗平底,底釉敷涂褐色护胎釉,斑驳古拙与莹润釉光对比鲜明,三个兽面足承托洗的主体,底的一侧清晰可见刻有“一”的字款,笔道遒劲,荡漾出独特的时代气息,是典型的宋代钧窑御用贡瓷的代表作品。此钧窑鼓式洗口沿微残,底部有裂纹。

       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河南省禹县神镇,因为古代这里有大禹治水会诸侯的钧台,古称钧州而得名。钧瓷是宋代青瓷系创烧的窑变新品种,开创于北宋初期,盛烧于北宋晚期,是唐代鲁山、郏县、内乡、禹县花釉瓷器工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钧窑以其坚实的胎质,古朴的造型、绚丽多姿的窑变釉,于宋徽宗年间被确定为专烧御用贡瓷。

       钧瓷是以氧化铜为主要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出玫瑰紫、海棠红、天蓝、天青、月白等釉色,特别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紫色的斑块,如火如霞,极为美观。造型除日常生活用品外,陈列瓷也较为多见,如各式花盆、托、洗、尊等。传世宋钧窑器底刻有“一”至“十”的其中一位数字,其用意可能是表达器物的颜色,或为器物配对记号,或是器物的排列序号。

       钧瓷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而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鼓式洗,是钧瓷中的上品,且存世量稀少,堪称国之瑰宝。

       发表资料见青岛市博物馆编《琴岛瑰宝》第1页,青岛出版社,1989年;青岛市博物馆编《青岛市博物馆文物精粹》第26页,青岛出版社,2008年6月;青岛市博物馆编《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瓷器》第1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016.5.10~2016.7.18,于青岛市博物馆《齐鲁瑰宝》展出。


明正统十年道藏

藏品年代:明正统十年(1445)        藏品尺寸:纵35.5厘米、横13厘米        藏品质地:纸本 

      《道藏》为道教经籍总集,是一套大型道教经典丛书,是在历代帝王的支持下由道士汇集编纂而成。其内容主要由道家书、方书、道经和传记四大部分组成,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等,是研究道教教义及其历史的百科全书。此套《道藏》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道藏》中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养生学、化学、天文学、历法、气功、内外丹、人体科学等极为重要的史料。

       我馆馆藏道藏是明正统十年(1445年)刻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官印本,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以《千字文》作为函目,存4946卷,4524册。由万历皇帝钦赐给崂山太清宫,1966年移交至我馆,是现存几部明版《道藏》中较完整的一部,十分珍贵,极具历史和研究价值。2006年5月江泽民曾亲自来青岛参观此部《道藏》,并给予了很高评价。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太清宫志》记载了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十月初三的《敕谕》,《道藏》由内监何尝颁至崂山。是目前国内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道藏》是一部内容浩瀚的大型丛书,不仅包括道教教义,还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化学、数学、医学、体育、武功等内容。

       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当他得知崂山太清宫藏有《道藏》,非常兴奋,建议青岛大学将其移至大学图书馆,1931年5月,青岛大学请示教育部,未果。

       珍藏于崂山道观和寺庙中的珍贵古籍,在“文革”面临劫难。1966年8月24日傍晚,时在青岛市文化局任职的聂希文突然接到副市长王云九的电话,他语调焦急地说:“造反组织要在今夜或明晨出发,到崂山砸庙毁经,你马上组织力量,抢在他们前面,把崂山华严寺收藏的清版佛经《大藏经》以及元抄本、明刻本两部《册府元龟》、太清宫收藏的明版道教经典《道藏》抢回来!”
      聂希文先生在《“文革”中抢救藏经纪实》(见《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一书,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出版社)文中写道:我调了几位同志,调了一辆大卡车、一部吉普车上山了。到了华严寺,这里已是一片横遭劫难的惨相。我们直奔藏经楼。还好,这里尚未遭破坏。我们打开古老笨重的藏经柜上的旧式大锁,把繁多的经卷一捆捆背到山路边,装车。
       在这样的情况下,七百三十九卷、七千七百一十八册的《大藏经》运下山来。两部珍贵的《册府元龟》完好地装在柳条箱里,也被抢救出来。接着,聂希文又率人到太清宫把四千四百八十六册《道藏》抢运了回来。 此后,两部珍贵的《册府元龟》以及《道藏》就安全地珍藏在青岛市博物馆。《道藏》十册一函,黄帛函套,天地玄黄部,简称“天”。每卷末页附印一披甲武士,一手执缨枪,一手执经卷,肩际附一葫芦,立云雾之中。                  

       发表资料见于《青岛市博物馆馆藏明代万历<道藏>再探》,王红玲、张藜,宗教学研究,2010年3月。

       2008.6.12至今于青岛市博物馆常设展《青岛史话展》展出5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