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博物馆向来重视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利用博物馆现有资源与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使博物馆成为广大学生的社会课堂。10月23日,我馆与青岛15中学联手进行的文物课题浅度研究实践课再次开课,这是继4月25日后与该校的第二次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对接活动, 28名爱好历史的新生走进博物馆,踊跃参与其中。
本次课题实践活动分为三部分,首先由15中学老师在我馆“国韵学堂”教室上了一堂生动的《古钱币的学习》。课堂上,“讲”与“学”有机结合,同学们不但学到了与钱币相关的成语典故、诗赋,更作为实践研究的参与者、体验者,大胆回答问题,发散思维、勇于思考、乐在其中。
如果说理论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对古钱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古钱今说”展厅中这些历朝历代的古钱币则给同学们以直观视觉感受,结合讲解员详细、重点介绍钱币的发展演变史、制作工艺等内容,让同学们透过一枚枚小小的钱币,看到逾三千年货币史中,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民生民情等等。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理解了在学校里、书本上无法掌握的知识。
社会实践重视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锻炼,第三部分的内容便是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来完成的“中国传统工艺——木版年画的制作”。初进互动空间,同学们迫不及待的挑选出自己喜爱的年画图案,动起手来。威猛的老虎、温顺的兔子、顽皮的小猴……各个逼真形象,通过制作木版年画,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
与青岛15中学对接的两次活动中,我馆发挥自身优势与未成年人教育紧密相连,使资源惠及更多的孩子,让学生爱上历史,爱护文物,更加有效地承担起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