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国学公益大讲堂第十二讲:《“巧”在七月:七夕节俗考》

2017-08-272820分享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七夕前夕,由青岛市博物馆与慧源国学公益基金共同举办的国学公益大讲堂第十二讲:《“巧”在七月:七夕节俗考》如期在我馆国韵学堂举行。
    8月27日早9时许,在民俗学研究方面多有建树的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光亭老师和众多爱好国学的人士相聚在国韵学堂,共同探讨七夕这一浪漫节日的神秘起源,并共同领略了历史悠久的七夕节民俗文化。

      

    讲座伊始,马光亭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众多的早期古朴而不失生动的牛郎织女题材的年画,并深入地分析了年画中的深厚文化内涵,为整个讲座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马光亭老师邀请现场观众进行互动,分享自己已知的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一位年轻女士讲述完自己童年时,通过看漫画了解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后,马老师又进一步讲述了故事中一些生动细节,使得讲座现场的气氛更加活跃。

      

    接下来,马老师又从星座的角度出发,结合众多古代典籍资料,再一次为现场观众讲述了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现场观众通过马老师对牵牛星和织女星两大星宿以及七夕节季节文化内涵的介绍,感受到了民间星宿文化以及古代神话中所蕴含的农业文明。     
    在此基础上,马老师进一步发问,透过中国的典籍资料,深入地为大家阐述了织女星、牵牛、促织(蟋蟀)等名词的内在含义和深厚底蕴。使人深刻领悟到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男耕女织这两条主线对形成七夕节日传说的巨大影响。
    讲座后期,马光亭老师具体地为大家讲述了七夕节拜织女、月下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晒衣曝书等众多风俗。在马光亭老师讲述到月下穿针乞巧时,青岛大学民俗学社两位身着汉服的大学生为大家带来了用环保材料仿作的唐代“九孔针”,并邀请现场嘉宾参与活动,比赛穿针。在比赛中,一位男士率先穿完九根针,获得了精美的年画工艺品,同时,另一位女士一套新颖高效的穿针技术,引得场下掌声连连。此外,民俗学社的同学们还在现场展示了七夕节女子用凤仙花瓣染指甲的习俗,使人大开眼界。

      

        

    在讲座的最后,马光亭老师语重心长地跟大家说,民俗是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水,民俗也是一个不断开启的过程,由于手表等时间机器的使用,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去通过看星星感知时间,希望大家在明天过七夕节的时候,不要忘记抬头看一看织女星、牵牛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