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国学公益大讲堂第五讲——《诗经中的爱情与婚恋》

2017-04-162901分享
   遥想千年,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主题, 4月16日上午青岛市博物馆联合慧源国学公益基金推出国学讲堂第五讲:《诗经中的爱情与婚恋》,主讲人是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周潇教授。在周教授的讲解下,在场近百听众穿越时空重回上古,一起探寻千年之前诗经中美好爱情的本初面貌。

      

   周教授以诗经成书的三方面即采诗、献诗、删诗入手引出本讲,作为北方文化的源头,诗经极具地域特色,从来源与功用可分为风、雅、颂,从文学手法分为赋、比、兴,周教授依序讲解了这经典六义的内涵与区别,以《卫风硕人》《周南关雎》《周南桃夭》为例,精解诗篇之深意,剖析手法之异同。诗经作为一部窗口文学作品,对后世教育、社会、文化等有多方面的影响。

      

      

   诗经收录爱情婚恋80篇左右,涉及人类情爱到婚姻生活的全过程,从憧憬到初恋,从分别到相思,从受阻到彷徨,从热恋到结婚,周老师带领大家解读了《蒹葭》《邶风静女》《召南摽有梅》《郑风子衿》等名篇,其中或歌咏男女悦慕爱恋之情,或赞美对方风采容貌,或描绘幽期相会之状,或描摩夫妻生活的和睦,或唏嘘夫妻分离的闺怨,或嗟叹婚变离弃的不幸。这些经典名篇虽隔千年,至今读来仍脍炙人口,有感于心。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一气呵成,周教授妙语连珠,幽默风趣,现场不时传来阵阵笑语盈声。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写出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尊崇和个体价值的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