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夏令营的第三天,我们和小营员一起获得了一份特殊的收获,那就是,我们敬爱的刘元鸣馆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营员们加上了一堂语言艺术课。刘馆长是岛城知名的语言艺术家,但在安排课程时我们却未敢打扰他,因为我们知道他太忙了。然而刘馆长被营员们善思乐学的态度和家长们的良苦用心所感动,推掉了下午的事务性工作,为每一位营员和我们带来了一次聆听大师讲课的机会。
刘元鸣馆长是著名的剧作家,可谓岛城名人,他的戏剧作品曾获国家文化部“群星奖”一等奖,“全国第三届戏剧小品大赛最佳编剧奖”,三次荣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小品小戏”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刘馆长还兼任山东省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他编写的书籍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教科书,是艺术届超重量级的人物。
课堂上,刘馆长没等我们隆重的介绍就开讲了,专业而又带有磁性的音质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营员和工作人员,真可谓先声夺人,课堂上顿时鸦雀无声。刘馆长以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年轻时到法国卢浮宫看到当地的孩子们那么小就走进博物馆,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感慨,来劝诫营员们要珍惜首届文博夏令营为大家提供的与历史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文博夏令营的经历一定会对大家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
刘馆长采用提问的方式调动营员们动脑思考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发出来?”营员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争先恐后的发言,刘馆长结合同学们的回答阐述了声音的发声原理,并用形象的比喻强调了气息的重要性;“汽车为什么跑得快?”因为它有足够的动力,动力又来自于燃料,燃料就相当于气息,只有有了足够的气息才会发出持久、好听和有力的声音。营员们听后连连点头。刘馆长教给了营员们几个简单的气息练习方法,要求营员们在朗读时也要掌握语言的技巧,即抑扬顿挫。对于“挫”这个字的含意,营员们没有太深入的理解,刘馆长为大家指点了迷津,即为“转折”之意。小营员们认真地听,仔细地记,很快理解了运用好气息的同时注意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的含义。刘馆长还请几位营员上台朗读了朱自清散文《匆匆》的片段,并对营员的朗读进行了一一点评,指出了营员们在语音、发声、表达技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示范朗诵,刘馆长饱含深情的朗诵博得了阵阵掌声。小营员张悦辰为大家朗诵了《风的颜色》,刘馆长给了她很高的评价,要求大家在朗诵时也要声情并茂,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诵,让听众找到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刘馆长示范朗诵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他的朗诵再一次赢得了营员们发自心底的崇拜和热烈的掌声。
刘馆长希望他的课能为同学们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营员们在亲近博物馆的同时感受中国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话音未落,他已经被粉丝们团团围住——营员们蜂拥而上请刘馆长签名留念。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了超值的享受,我也借此次夏令营的机会,领略了刘馆长作为艺术大师的风采,对他的敬意又平添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