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貌学的创始人、旅行家和东方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后被沿用泛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往来的通道。齐鲁大地自古便是中国著名的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不仅做到了国内“人民多文采布帛”,而且还为丝绸之路提供了延绵不绝的货源,以致于“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
展览的第一部分《戈壁驼铃——古代甘肃丝路文明展》,共展出上自商周、下至宋元在甘肃一带出土的丝路文物精品140余件,有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木器、瓷器、丝织品等,五件是国宝级文物。包括著名的铜奔马(即民间所谓马踏飞燕)和青铜马车队的一比一复制品也同时展出,还有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为人们全面了解作为古代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甘肃地区的古老文明提供了一扇窗口。
展览中,包括诸多难得一见的真品。战国时的蜻蜓眼玻璃珠是当时极为珍贵的玻璃制品从西亚传入,作为时髦的佩饰而随主人埋入地下。汉代高大的彩绘木马展现了西域大宛马的天马神韵。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隋人写经卷,由于藏于密闭环境千年之久,展开后仍是纸墨如新,隽秀工整的小楷书法中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唐代的高达近一米的红陶骆驼及三彩胡人俑还原了丝路驼队的往来。唐鎏金错银舍利铜棺,铜质鎏金,饰以错银的卷草纹、莲花纹等,金银交映,光彩照人,而舍利放入棺椁则是典型的中原风俗,体现了佛学东渐融入汉人文化的过程。辽代的镂空凤鸟纹金冠更是在聚光灯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是整个展览中最夺人眼目的展品,金冠造型端庄,工艺繁缛,纹饰华丽,是辽代帝后所戴之冠冕,冠顶正中缀鎏金金翅鸟,双足踩在莲花座上,长尾上翘,展翅欲飞。此外,来自古波斯、贵霜王国的金币、银币,吐蕃王国的金杏叶与金带板,西夏国的竹笔、蒙元的唐卡等展现了中西商贸与文化的交融。
汉铜骑马俑:
隋人写经卷《缘生论》:
唐鎏金错银舍利铜棺:
辽镂空凤鸟纹金冠:
展览的第二部分《碧海风帆——青岛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展》用大量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印证着青岛与海上丝路的不解之缘。这也是我市首次以展览的形式,梳理青岛地区数千年来海上对外交往的发展历程。展览以“海洋文明孕丝路”、“ 千古琅琊启远航”、“ 繁盛板桥千帆过”“四口绝唱入新章”四个单元,通过近百幅考古图片和数十件来自胶州、即墨、胶南博物馆的出土文物,详细讲述了青岛东夷先民的海洋文化,琅琊古港的兴衰,唐宋板桥镇市舶司的重要贸易港口地位和明清以降,青岛口、沙子口、女姑口、沧口等胶州湾畔贸易口岸的发展。这其中,用大量遗存照片和图版介绍了徐福东渡、法显西归等历史故事,展出有出土自胶州的宋代钱币,近年水下考古发现的明清青花瓷器等,反映了青岛地区自古以来对外贸易的繁盛景象。
祝家庄出土的唐长沙窑青釉贴胡人双系执壶:
宋板桥镇龙首形建筑构建
青岛海底出土的明代青花瓷碗:
此次海陆丝绸之路双展自9月24日持续至11月22日。在此期间,我馆还将举办“丝路密码”系列互动活动,包括“一线穿海陆”连线丝路地图明信片、彩绘素瓷、丝路茶语、胡俑陶土DI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