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耄耋老人向我馆捐出保藏半个世纪的抗美援朝资料

2010-11-184287分享

我馆“本土名家收藏工程”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的日子里,一位年逾八旬的青岛老人邹云龙于11月19日向我馆捐出了自己保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多宗抗美援朝资料。
    邹老先生今年85岁,与老伴仲秀英住在团岛的一户老式套一房里。在老人家中,老人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向工作人员侃侃而谈起自己在赴朝医疗队里的那段激昂岁月。1951年1月22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向全国各分会发出通知,组织国际医防服务队赴朝鲜进行救护工作。当时还是青岛市文会英文学校学生的邹云龙闻讯立刻报名参加,成功加入青岛红十字分会组织的第一批赴朝医疗队,告别已有身孕的妻子和刚刚两岁的幼女,被先期派往北京进行战前培训。3月10日晚,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中央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等联合举行欢送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一、第二大队赴朝大会,邹云龙所在的医疗队也从安东(今丹东)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战场,经过8个多月的前线奋战,于当年年底圆满完成任务换防回国。回国后的邹云龙又先后在民政局和房管所工作直至退休。

在前线战场,邹云龙因为文笔好,工作能力强,被任命为第一大队第九队事务员,负责医疗队的综合后勤工作。几乎同所有赴朝参战的官兵一样,邹云龙也遭遇了无数次的飞机轰炸,有一次轰炸,身边的朝鲜战友都光荣牺牲了,命大的他只是脸上被弹片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缝了几十针后当天便返回到工作岗位。在邹云龙身边,也发生着很多感人而悲壮的故事,一位16岁的朝鲜重伤员,天天吵着要回战场,原来他的姐姐惨遭美军蹂躏,父母也在炮火中失去生命,自己因为这场战争而成为了孤儿。一位中国女医护队员因为浮桥被炸又要赶回部队,在涉水过河的时候被水冲走。谈起这些故事,邹老先生滔滔不绝,数度双目泛红,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最后还用中文和朝文唱起了《阿里郎》歌。

邹云龙向我馆捐赠的这批第一手资料共有照片、信函、奖状、标语、纪念胸章、日记本等13个大类计62件实物。其中有朝鲜战场的“朝中人民亲善万岁”宣传标语、朝鲜政府向邹云龙颁发的奖状等珍贵战地资料,也有反映中朝军民友谊的留言本,意见书等,还有邹云龙与妻子、战友的往来信函,以及他赴朝参战前与家人的合影,与战友在朝鲜战场的合影,而在他回国后与家人的第一张合影我们看到,邹云龙的第一个儿子也出生了。此外还有他精心收藏的朝鲜纪念章和他参战前的学生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资料不但相当珍贵,而且尤为难得的是,它们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从一位普通青岛市民赴朝志愿参战这样一个点,记载了那段光荣而艰苦的岁月史实,有着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此,市博物馆向邹先生颁发了收藏证书,并向邹先生赠送了2000元奖金作为感谢。

刘元鸣馆长表示,“本土名家收藏工程”启动以来,得到了青岛市民的大力支持,邹先生的捐助为这一工程增添了新的外延和光彩。期待通过邹先生的捐赠义举和媒体的广泛宣传,发动更多的市民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积极发现、提供能反映我市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事件的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实物,共同丰富完善我市的文化遗产,为明天收藏今天,为历史留存一份记忆的见证。
邹云龙老人向工作人员介绍情况


捐赠的实物资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