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红色文化主题月】青博新添出片搭子,快来盖章“新青年”!

2024-07-241844分享

《新青年》杂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历史的窗口,也给予我们一份珍贵无比的精神遗产。作为众多先驱者针砭时弊的舞台,这里的文字不再是简单的记录与表达,而是化作锋利的剑刃,劈开束缚思想的枷锁,让自由与理性的光芒得以普照。

IMG_1861_副本.jpg微信图片_20240723161354.jpg

新时代的好青年们,赶紧行动起来,快来青岛市博物馆get馆藏《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杂志封面同款印章吧!

《五月的风——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展》开展已两个多月,但热度依旧不减,连续三个月入选“全国100家博物馆的100个热门展览”。展览中共展出了三本馆藏《新青年》杂志,今天请跟随小编一起走进展览,透过泛黄的纸张,开启追忆“觉醒年代”光辉岁月的旅程。

IMG_1867_副本.jpg

《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创刊于1915年9月,于1926年7月停刊,共存续11年,出版了63号(期)。《新青年》先由群益书社印行42期,后由新青年社、广州平民书社印行21期。

1915年6月,陈独秀由日本回到上海,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严峻局面,通过反思辛亥革命的教训,他认为首先要改变国人的思想,必须要办杂志。他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青年》创刊号:《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png

《新青年》创刊号《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青年杂志》共印行6期,由陈独秀全权负责,主要依靠陈独秀自身的社会关系来维系。创刊号上发表的《警告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摘自陈独秀《警告青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因与《上海青年》杂志名称部分雷同等原因,《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正式更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png

《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


《新青年》第二卷共印行六期。在这六期中发表了陈独秀的《新青年》、李大钊的《青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重要文章。《新青年》第二卷连续三期刊登高语罕的《青岛茹痛记》,痛斥了日本对山东的侵略行径。

图为在《五月的风》展览中展出的1920年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合订本(青岛市博物馆藏).jpg

展览中展出的1920年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合订本 青岛市博物馆藏


1917年1月,陈独秀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不久之后,《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陈独秀的北大同人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知名教授学者在《新青年》上撰文,杂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上升。

图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png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


从1918年1月15日印行的第四卷第一号起,《新青年》“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第四卷至第六卷共18期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同人轮值编辑。

图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红楼。.jpg

北大红楼     在20世纪初期,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广泛宣传“民主”与“科学”。

图为《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本杂志第六卷分期编辑表》.jpg

《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本杂志第六卷分期编辑表》


十月革命爆发后,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开始在《新青年》上系统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青年》从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逐步转向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潮。

《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发表.jpg

在展览中展出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  青岛市博物馆藏

1919年1月15日出版的该期《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每周评论》《国民》《新潮》等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主和科学思想开始深入人心,这对封建旧思想产生重大冲击,警醒了国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新文化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猛烈抨击。

图为在《五月的风》展览中展出的1920年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合订本(青岛市博物馆藏)_副本.jpg

1919年2月17、18日《新申报》发表林纾短篇文言小说《荆生》,影射诋毁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故事未完待续,下期将为您继续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如何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五月的风——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展

展览时间:2024年5月1日-10月7日

展览地点:青岛市博物馆东区二楼北展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