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展览聚焦】五月的风|青岛何以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块的租借地和最早收回的租借地?

2024-10-053725分享

青岛是近代中国第一块租借地,同时又是第一块收回的租借地,这期间的青岛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青岛市博物馆、北京大学校史馆、山东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五月的风——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展》对这一历史时期作了直观的诠释。

1.jpg

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展览中展出的文物和历史照片,以“睹物读图”的最直观方式去认识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和青岛回归的艰难历程。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青岛觊觎已久的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于1897年11月14日登陆青岛,制造震惊中外的胶州湾事件。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胶澳(今青岛)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块租借地。

2.jpg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驻青第三水师营”营旗

3.jpg

1900年胶州李哥庄大辛疃义和拳领导人魏永盘在抗德时所用的法螺号角

德国的侵略引发当地民众的激烈反抗,引发轰轰烈烈的抗德阻路运动,在清政府和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归于失败。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就是以此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趁列强无暇东顾之际,以英日同盟为借口,不顾中国的反对,出兵山东,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占为己有。

4.jpg

日德青岛之战遗址——青岛山炮台遗址

 5.jpg

“烈魄化碧”碑

日德交兵受苦难最深的却是交战区的中国民众。青岛市博物馆东门室外展区的“烈魄化碧”碑,讲述了一段凄惨的历史。日德战争期间,闫家村村民袁氏怀孕已经八九个月,在邻村避难时被日军发现,对其纠缠并欲施暴,其拼死反抗,被日军刺死。为让后人铭记这血海深仇,其亲族筹资为其立此碑。

 

日本占领青岛后不久,便炮制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9日,北洋政府表示同意“二十一条”的大部分条款。5月25日,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6.jpg

《中日民四条约》中的一个换文《关于交还胶澳之换文》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亦是五四运动的号角。

7.jpg

《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发了护国运动。山东平度籍学生刘谦初动员10多位同学弃学从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东北军,参加讨袁斗争,战后获得一枚奖牌。

8.jpg

刘谦初参加讨袁战役时获得的“山东第三支队义勇奖牌”

 9.jpg

1918年一战中国劳工获得的纪念章

北洋政府通过“以工代兵”这一独特的方式参战。一战华工以汗水、热血乃至生命为中国战后参加巴黎和会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一张入场券”。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派代表团参会。4月底,英、法、美控制的巴黎和会确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10.jpg

巴黎和会四巨头

11.jpg

1919年5月2日的《晨报》发表的《外交警报敬告国民》

当时在游历欧洲的梁启超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林长民接到消息后在晨报上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
 

5月3日晚,北京学生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群情激愤,定于5月4日集会游行。

12.jpg

北大红楼,当时北大学生在此筹备集会游行

5月4日,北京13所学校3000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在去东交民巷使馆区受阻后,转而去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北洋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了32名学生和市民。

13.jpg

五四游行后,全国各界爱国人士声援学生爱国行为,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15.jpg

北京高师参加五四游行被拘学生返校时的照片

16.jpg

1919年救国十人团的传单

当时的青岛正处于日本高压统治之下,青岛明德学校的师生依然在校长带领下开展爱国运动。遭到日本当局的“横加摧残”,导致“驱逐校长,解散学生,学校停办,王守清校长乃被迫他去”。

17.jpg

对这一爱国运动进行记载的《青岛崇德中学校刊》

北京学生因北洋政府倾向于和约上签字、为卖国贼开脱等原因,于6月3日又大规模集会游行,遭到反动军警大肆逮捕。

面对北洋政府大肆逮捕学生,全国各地掀起大规模的爱国运动。

 18.jpg

1919年6月4日《晨报》刊载“紧要新闻”《学界风潮忽又扩大》

19.jpg

1919年上海国民哀告传单

全国范围内不断高涨的爱国运动,给北洋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6月10日,北洋政府下令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山东问题由此成为“悬案”。

20.jpg

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举行的《凡尔赛和约》签约仪式

五四运动之后,国内外局势依然严峻。不过,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国人在山东问题上寸步不让,成为山东问题得以解决的坚强后盾。

21.jpg

五四时期的回族爱国运动领导人马云亭烈士行医用的青花瓷罐

1921年11月12日,太平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1922年2月4日,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中日双方代表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山东问题”最终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初步的解决。

22.jpg

华盛顿会议三位中国代表

山东问题初步解决后,北洋政府成立鲁案善后事宜公署,分掌一切善后工作。

23.jpg

《鲁案善后月报》

中日双方围绕青岛接收、胶济铁路接收等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交涉。日方从中作梗,保留大量侵略权益。图为青岛交接前日本大肆卖地的契约书。

24.jpg

青岛交接前日本大肆卖地的契约书

25.jpg

1922年中国接收水道局文件

1922年12月10日12时,青岛回到了祖国怀抱,成为中国第一块收回的租借地。日本在山东依然保留着很多侵略权益,为其进一步扩大侵略埋下了伏笔。

26.jpg

青岛接收仪式

展览将于国庆假期结束后谢幕,欢迎大家趁着假期走进青岛市博物馆,追忆五四历史,弘扬五四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展览信息

五月的风——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展

展览时间:2024年5月1日-10月7日

展览地点:青岛市博物馆东区二楼北展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