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2024年青岛市博物馆工作总结

2025-02-082233分享

2024年,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正确领导下,青岛市博物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担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责任使命,立足馆藏特色和研究优势,活态传承、创新转化,积极打造高水平“两创”平台,助力博物馆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各项工作成果丰硕,全年举办陈列展览19项、社教活动513场,“五一”至“国庆”期间延时开放,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成果突出、示范效果显著,《立足山东青岛放眼黄河流域建设黄河文化“两创”文博展示基地》案例入选2024年入选省、市两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先后荣获2023年度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中小博物馆三年提升行动优秀单位、第十届“博博会”最佳组织奖;“馆藏古琴保护修复项目”获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十佳示范案例、“癸卯生肖贺岁胶东五市联展”获全省博物馆十佳陈列展览优胜奖、“奇妙博物馆:山东木版年画制作体验”活动获第十届“博博会”最佳教育活动展示案例,两个季度入选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的“中博热搜榜”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

(一)科学统筹,严谨论证,加快推进新馆展陈建设规划

1.开展新馆展陈专题调研。积极学习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省十大精品陈列等先进经验,组织业务骨干赴山东博物馆、秦皇岛市博物馆等考察学习,了解策展、运营经验。赴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秦皇岛鸟类博物馆、青岛党史研究院等5家单位考察学习木版年画陈列、自然科普陈列、城市发展史陈列、革命史陈列等专题展陈经验。

2.召开新馆展陈专家论证会。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对新馆《青岛地区古代历史陈列》《青岛城市发展史陈列和青岛革命史陈列》《自然科普陈列》的展览框架、服务定位等展开论证,围绕展陈内容科学严谨性、展陈大纲体系结构、大纲角度和亮点内容等进行专业指导。组织召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位及展陈框架专家咨询会,对新馆展陈框架及服务体系进行论证,进一步明确了新馆运营的目标和定位,确定了以“何以青岛”为核心的3+2+N体系,各展陈项目小组依据专家意见进行深化修改,提升展陈的科学性和互动性。

3.统筹新馆智慧化建设。积极与设计公司及代建方进行对接,提出智慧化专网、综合布线、网络类型、网络需求等新馆基建修改意见,并对老馆修缮中新建网络及老旧网络的更换提出了建设方案和预算。

(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不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4.做好文物藏品征集和定级工作。拟定《文物藏品征集管理办法》,推出“青岛市博物馆藏品征集令”,以进一步完善藏品体系。日常征集新入藏德占青岛时期烧制的瓦片等10/套藏品,另有28/套藏品正在按程序推进入藏工作。组织参与全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巡回定级,筛选整理61/套拟鉴定文物申请定级,为进一步明确藏品价值、开展文物阐释工作打下基础。

5.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修复。深化馆藏文物抢救性修复、数字化保护体系构建,稳步推进数字化保护与提升、壁画、铜器、革命文物保护修复、石佛造像须弥座保护修复等专项实施,完成数字化信息采集铜器、玉器、石质文物180件,修复壁画31幅、铜器90件、革命文物20/套,“馆藏石佛造像须弥座保护修复项目”完成现场勘查和检测。2025年馆藏瓷器、书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获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复。积极推进馆藏古籍数字化,馆藏11部国家珍贵古籍入选全国智图体系建设项目古籍数字化加工目录,完成古籍扫描近1万筒子页。

6.挖掘阐释革命文物价值内涵。推进馆藏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为《青岛市革命文物图谱》出版提供617件馆藏革命文物图片与简介,申报的“1951年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郝建秀同志的锦旗”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依托市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开展“红色青岛”多语种翻译暨演讲比赛,联合拍摄“邂逅革命文物,一场青春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短剧,以多元方式拓展红色文化教育路径。

(三)深挖内涵,别出“新”裁,创新打造高品质陈列展览

7.打造高品质主题展览活动。举办原创展2项,引进展8项,输出展9项。新春期间,推出《龙腾盛世——甲辰龙年生肖贺岁展》《龙兴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灯画映上元 神工凝匠心”——晚清民国纱灯画修复成果展》三大主题临展,增强了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沿黄流域文博机构合作,举办《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该展览入选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助力“东西协作”工作,与定西市博物馆联合推出《翰墨陇中 共耀山海——甘肃省定西市馆藏书画精品联展》,与定西岷州会议纪念馆联合举办《血与火的岁月——红军长征在岷县》展览,《红色足迹——青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赴岷州会议纪念馆展出。积极参与市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联合北京大学校史馆、山东博物馆共同举办《五月的风——纪念五四运动爆发105周年展》,连续六个月入选“全国100家博物馆的100个热门展览”;献礼“七一”建党节,推出《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展览,并结合展览推出第三季口述史交流研讨会,用一堂开设在博物馆里的特别党课,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联合举办《闽越神韵——闽越国历史文物展》,《金韵含香——青岛市博物馆藏铜炉展》《年画里的记忆——山东民间木版年画展》赴德州市博物馆、城阳区博物馆、河湟文化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交流展出,成为展览交流、文化交往的闪亮名片。

8.创新展览形式与供给方式。 531日,“展教实验书法艺术课程”圆满收官。该课程联合了青岛市书法家协会、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向社会共享馆藏书画、碑帖藏品,解读董其昌、刘墉、法若真、姜淑斋、张在辛、高凤翰、吴昌硕、康有为等书画名家大作,历时2年多,共推出12期,受到观众喜爱和欢迎,线上直播播放量累计达399万人次。

(四)融协共育,赋能分众,多元提供知识无障碍共享、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品牌教育服务

围绕“悟体达用、融协共育,赋能分众、精准服务”教育理念,开展馆内社会教育活动76个主题、513场次,其中线下活动482场、线上活动31场,受益群众达465万人次,实现了“知识拓展、效能提升,协同合作、E代共享”的良好社会教育效果。

9.创新特色社教活动,营造仪式体验。一是,暑期延时开放期间,举办“草原之夜”沉浸式快闪夜场导赏,结合角色扮演、古琴演奏、舞蹈及少数民族服装秀等形式,引导观众在夜色中沉浸穿越,在奇妙中邂逅古今,更大限度满足了观众参观需求。二是,“国庆”假期,举办“待你来看中国风”国潮市集,遴选了漆扇、蜀绣、汉服、簪花、手串等多个国潮文化作品,并邀请了十余组国潮青年手工艺爱好者和创业者、青年非遗传承人,共同演绎国潮国风,用创意点亮国潮的美韵和活力。三是,响应青岛市《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举办“YOUNG溢夜话——青博青年夜校文博活动”专场,导赏讲解和手绘创意瓷盘活动面向青年人、服务于青年人,传播明清瓷器魅力,激起他们对陶瓷文化的好奇与喜爱。

10.突出品牌打造,优化教育活动效果。一是,夯实“博琴雅韵”品牌,在“博琴雅韵”古琴系列活动品牌创建十周年之际,突出“乐器保护成果的活化利用”主题,先后推出“国乐流芳”元旦线上音乐会、“悠悠琴音贺新岁”上街里书店·如是店活动,让修复后古琴重振新声;古琴公益班、单曲班顺利结业,为更多古琴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举办纪念张育瑾先生诞辰110周年暨《桐荫山馆琴谱》出版座谈会,特邀国内著名琴谱研究专家、编辑就《琴谱》重新校勘出版分享校勘经验与重要发现,传承古琴文化。二是,创新社教品牌,推出“博悦”“博E”两个子品牌,举办了“博悦”香文化体验、香囊制作,博E·历史人物先锋话剧《中国青年说》等活动。三是,拓展多龄社教品牌新体验。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推出“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龙行龘龘——春节到!博物馆里过大年”、元宵节猜灯谜和纱灯画手工绘制、“清明节”纸伞创意彩绘、“端午”“七夕”“阿爸的马鞍”制作、中秋“画笔染秋韵,巧手绘团扇”、重阳节流动文化宣讲等活动,满足了观众“文化过节”的精神需求。聚焦劳动节、国庆节、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展览导赏、公益鉴定、“挖啥呢,小考古家模拟考古体验”“待你来看中国风”国潮市集和非遗金箔画亲子体验等活动,营造浓厚主题氛围。寒暑假期间,推出“国宝小卫士”线上冬令营、文博夏令营之“名师历史课堂”,拓展校外教育大课堂。关注特殊群体文化需求,举行《点亮星空 融“画”孤独——关爱孤独症星星的世界儿童画展》和“守护星星的孩子”系列活动、承接青岛市老年大学书法高研班书法研修现场观摩活动。

11.依托研学优势,为馆校合作注入新活力。一是,花样“乐考”闯关,博物馆变身“大考场”。青岛市实验小学一、二年级近800名师生在我馆举行无纸化测评,基于馆内展览,设计任务单和考核内容,将考试转变为一场刺激的“知识寻宝记”,博物馆变身“大课堂”和“大考场”。二是推出“我是城市推荐官”研学活动,参与者们化身城市推荐官,跟随打卡手册上提供的线索,了解岛城网红打卡点的“前世今生”,感受青岛城市变迁和人文魅力。三是,搭建馆校合作平台,创新立德树人育人模式,发挥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先后与海军潜艇学院、青岛第二中学分校、青岛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探索文化与学校结合新模式。“七一”前后,青岛二中分校师生两次来馆开展“山海铸魂 师生共讲”志愿讲解服务,带领观众们深入领会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涵。与青岛第六十一中学合作的社教项目《“馆校合作”浸润式培育核心素养》成功入选由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和市妇联举办的“2024年校家社协同育人典型案例”,《馆校合作,融合育人》也被市教育局评为“2024年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全环境立德树人优秀案例”。

12.流动博物馆拓展文化新空间。一是作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青博流动博物馆开展活动 103场,受益21.5万人次,先后将流动展览送进青岛书城、部队、学校等文化场所;与学校合作探索教育新模式,开展“千古探秘校园行”“博乐伴成长”“悦”读青春·书卷奇旅系列文化宣讲进校园活动,受众2000余人。二是,创建“青博上街里·融创共绘”品牌,与上街里书店·如是店开启项目合作,创新“博物馆+书店”的流动博物馆走进社区的新形式,先后开展“阅·睹——海上丝绸之路与青岛”读书分享会、“博琴雅韵——悠悠琴音贺新岁”“龘喜·新春版画暨藏书票展”“探寻青岛老城印记展”等主题讲座和流动展览。三是,首次联合孔子博物馆举办“牵手先贤”馆际交流活动。作为山东省对话孔子百项文旅项目之一,此次创新尝试“一馆资源,异地宣讲”,借助流动博物馆形式走进青岛39中,深化和丰富了流动博物馆宣讲内容和形式。

13.推动博物馆讲解“提档升级”。开展讲解员定点公益讲解410场,受众15280余人。先后派出10人次参与中国博协等各级组织的专业讲解培训活动,1人荣获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主办的“齐鲁瑰宝耀中华”2024年度山东省博物馆讲解大赛专业组优胜奖,3人次在青岛市红色故事多语种翻译暨演讲比赛中获奖。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1315人次,开展志愿讲解近800场次,形成“搭建平台,践行精神”的文化志愿者服务新业态,“真情传博万里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获批“2023年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五为”志愿服务重点项目。

14.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活动。构建常态化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2次,共鉴定藏品250余件,引导社会树立正确文物收藏理念,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

(五)共建共享,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

15.增进对外文化交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合作与交流。2024年春节期间,《齐鲁民风——青岛市博物馆藏山东木版年画展》在斐济、贝宁等国家展出,为当地民众送去浓浓的中国年味。该展于8月,赴奥地利黑山展出。

16.深化馆际间合作。联合内蒙古博物院、北京大学校史馆、山东博物馆、定西市博物馆等国内10余家博物馆举办引进、输出展15项,通过联合办展,提升展陈效果,满足观众多元文化需求。与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旅顺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签署文物借展协议,开展藏品交流,79/套馆藏文物赴外展览,总参观人数达417万。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参与全省中小博物馆三年提升行动,与平度市博物馆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在业务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17.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在官网、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布宣传信息580余条,浏览量达303.4万人次,其中,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云直播”“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等直播活动9场,浏览量达352.7万;联合录制推出走进青岛市博物馆、“讲国宝”系列短视频,邀请“最美青导”、志愿者、外国友人参与拍摄,融合多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在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文物报、齐鲁晚报、宁波日报及本地多家媒体平台发布宣传信息400余条。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对武当霁雪图、钧窑鼓式洗等文物重点宣传,浏览量达652.7万人次。积极参与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丝绸之路周”短视频展播;人民日报视界、央视频、“博物馆头条”、“中博热搜榜”、省旅游推广中心、山东广播电视报社和中国山东网等主办的多次大型直播活动。精心组织参展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通过“博博会”平台,首次对外展示新馆展陈体系和设计理念,并向公众发出了“相约山海间,共赴新青博”的诚挚邀请。“邀您共建”新馆系列宣传将新馆藏品征集、Logo设计征集以及数字馆员设计征集信息通过“visit.qingdao”官方账号推广至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8.深化数字化成果应用。持续更新“网游青博”数字藏品馆、微课堂、数字展览等资源,制作虚拟展览7个,通过《文物摩卡》vr丛书、AR导览眼镜、数字魔墙等数字化展示手段,向公众多维展现文物魅力。与国家博物馆签署《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应用示范协议》,参与了由其申报的“基于区块链的博物馆体系数字文化资源可信共享技术研发及应用”课题,填补了我馆在“区块链”领域的应用空白。

19.用“人气”文创带动文化传播。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通过自主研发,IP授权合作等方式,运用现代化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出文创产品1143款,举办文创惠民活动7场。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文创展示活动、中国博协文创产品专委会文创市集活动及国际博物馆日青岛主会场文创展示活动,增进博物馆交流和文化遗产保护。

(六)搭建平台,深入阐释,以学术研究助推文化传承

20.突出学术研究作用。组织学术委员会会议9次。召开改扩建陈列及相关工作专家论证会议2次、专家咨询会议1次,邀请到全国各地专家莅临我馆对展陈方案、展览框架、服务定位等展开论证。举办学术研讨会2场,其中,“爱此千年器——乐器文物研究与活化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中外学者围绕乐器文物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等议题展开学术发言、讨论,配套推出了馆藏古琴及绘画鉴赏活动、“不改容——青岛市博物馆藏古琴的古与今”线上展览,推动乐器文物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革命文物与红色传承”研讨会围绕革命文物保护、革命文物开发利用等话题展开讨论,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组织课题申报2项,其中结项1项,立项1项。举办“盛开在文物里的梅花”“古代工艺的生命力转移”“河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长城防御体系”“智慧博物馆构成介绍及分析”、法律知识、安全生产教育专题讲座6场。通过数字魔墙、官网、馆微发布17件陈介琪捐赠陶片的研究成果,实现文化共享。

(七)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切实保障博物馆安全运营

21.加强藏品安全风险防控。为保障博物馆东侧施工期间馆藏文物安全,配合财富中心开展施工振动试验,对振动数据进行持续监测和记录,多次协调施工和振动监测事宜。定期开展库房、实验室、修复室等安全排查。在室外展区安装警示标牌,加强对石碑的保护宣传。

22.加大信息安全保护。自主搭建高效网络存储系统(NAS),设置自动备份重要文件功能,提高文件安全等级。向市大数据局申报网站升级改造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提升网络出口带宽,升级局域网核心路由器,进一步提升办公网络稳定性。

23.开展隐患排查和培训演练。强化事故防范,组织对全馆的安全责任落实、安全管理、疏散通道、电气设备、消防设施设备和安全防控设备运转、杂物存放等进行了专项集中检查和清理。开展消防、防暴、防汛等应急演练、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队伍能力素质,3名人员获得了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资格证书。我馆安全保卫工作得到青岛市崂山区公安分局肯定并嘉奖。

 

                                                                                                                                                                                                                  青岛市博物馆

                                                                                                                                                                                                                 20241231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