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千年,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青岛市博物馆《碑帖交响——中国近代书法百年探索展》中两位书法巨匠——吴昌硕与何绍基,他们的作品如同历史的两面镜子,映照出书法艺术的深邃与广阔。
吴昌硕篆书“寿”字条幅
纸本 旅顺博物馆藏
释文:寿
款识:柔父先生属篆,为摘汉镜铭字,参以猎碣笔意成之,自视尚无㤁态,幸正。丙辰(1916年)岁寒,吴昌硕,时年七十有三。
钤印:俊卿之印(朱)、仓硕(白)、雄甲辰(朱)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仓硕、老苍、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民国初年移居上海。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曾任上海西泠印社社长,上海书画协会会长,是晚期“海派”画家重要代表人物,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其书法四体皆精,尤擅石鼓文,形成了线条圆润饱满,字形错落,分布疏密有致的独特风格,既有笔墨韵致又有古朴的金石之气,展现出刚坚蓬勃的时代气息。
金石为魂·“寿”载千秋
中锋行笔,线条如铜浇铁铸,圆润饱满而富有力量。“寿”字上敛下展,似古鼎稳立;下部笔势奔涌,暗喻生命的绵长。
墨色浓重处如深邃的夜空,枯笔处如岁月在金石上留下的斑驳。金石之气与笔墨之韵完美交融,既显刚健雄浑,又具率真洒脱。
这幅“寿”字不仅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艺术不朽的隐喻。吴昌硕以虚实相生的布局,大巧若拙的笔法,将生命力与艺术追求融为一体。笔墨终会褪色,但金石气韵永恒不灭。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
纸本 旅顺博物馆藏
释文:哦诗高韵锵金石,把钓幽情渺水云。
款识:青浦三兄属,子贞何绍基。
钤印:何绍基印(朱)、子贞(白)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福建、贵州、广东主考官,曾主讲山东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精通经史,长于律算,嗜好金石,诗词、书法俱佳。清代晚期重要书法家,会通颜真卿、欧阳询、欧阳通、李邕、苏轼等帖学诸家。晚年取法汉碑,得汉碑端正朴拙之法,笔力雄浑,似万岁枯藤,屈曲而具弹性,得造化之妙,被誉为“有清二百年来第一人”。
行草如诗·笔底波澜
上联“哦诗高韵锵金石”,以“锵金石”形容诗韵铿锵,凸显高雅的音律之美;墨色苍润,墨痕深入纸面,仿佛在呼应清亮、高亢的韵律;下联"把钓"两字轻盈跃动,如同钓竿划出的涟漪;而"幽情随水云"则用连绵的笔势写出了平和淡泊的心境。作品的字里行间流淌着“超然物外”的文人情怀,传递出诗文与书法交织的双重美感。
吴昌硕与何绍基,一为金石写意的集大成者,一为碑学革新的领军人物。二者虽风格迥异,却共同诠释了书法“技近乎道”的真谛。
展览信息
碑帖交响——中国近代书法百年探索展
展览时间:2025年1月24日-4月13日
展览地点:青岛市博物馆东区二楼北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