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开始,一份 “不按常理出牌” 的期末试卷就在家长圈刷屏了——没有枯燥的默写,没有难懂的阅读,整份试卷都在“解锁”博物馆:为博物馆撰写策划书、解码展品秘密、书写博物馆故事……这哪是考试?分明是发给孩子们的沉浸式博物馆邀请函!
一张试卷,藏着博物馆的“教育超能力”
这份让网友们直呼“有趣”的试卷,恰恰揭示了博物馆独特的教育密码。岛城145座博物馆组成的“文化宝库”,本身就是一座座鲜活的校外课堂。从青岛市博物馆的瑰宝到海军博物馆的战舰,从青啤博物馆的老厂房到纺织博物馆的机床,历史、工业、军事、民俗、自然......书本上的知识变得可触摸、可体验、可探索。
试卷里有这么一道题就是绝佳例证: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不仅是古诗鉴赏的考点,更是文人风骨的生动注解。而这道题的答案,就藏在青岛市博物馆的《清 郑板桥纸本墨竹石图》之中:
清 郑板桥纸本墨竹石图
画面中一柱石竖立,石旁挺立三棵细杆静竹,其中一枝略弯斜,使画面静中有动。笔法洒脱,寥寥数笔勾勒石之轮廓,竹叶挺劲,长短肥瘦,墨色变化,一气呵成,充满朝气和生机。以孤石、清竹及题诗,借喻作者的心境。
题诗
一节复一节,千枝连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板桥郑燮。
钤印
乾隆东封书画吏、板桥道人、歌咏古扬州。
当课本里抽象的“托物言志”概念,遇上眼前墨色流淌的韧劲,瞬间变得具体而深刻。对照展品诵读古诗,记忆与理解自然事半功倍。
试卷中的病句辨析、修辞运用,此刻都成了逛博物馆的趣味预习。孩子们可以像试卷要求的那样,主导设计参观策划书,化身策展人构思AI互动项目,为心仪文物设计文创……这种寓教于乐的魔力,哪个孩子能拒绝?
其中提到的 “20+5” 深度观展法则,更是贴心的实践指南:不必追求“打卡所有”,而是精选20件重点展品,每件投入5分钟深度欣赏。青铜纹路里隐藏的礼乐密码,明清瓷器釉色流转的光影变幻……都将在这种专注的慢赏中,内化为孩子成长的知识沃土。
到博物馆,给自己一份百分答卷!
这里,
知识比课本更鲜活,
乐趣比游戏更沉浸,
陪伴比日常更专注,
是专属于亲子共度的成长时光。
想让这个暑假更有意义?
即刻关注青岛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及官方网站,第一时间获取最新展览资讯、精彩互动活动和实用参观指南!
这个夏天,
带着历史的智慧馈赠,
和孩子一起,
向更广阔的世界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