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展览聚焦】典·阅 | “丛帖始祖”《淳化阁帖》的替身长啥样?

2025-10-1021分享

《典·阅——青岛市博物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中的最后一件展品为明万历十年潘允谅翻刻《淳化阁帖》,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也是最新入选的一件。明代翻刻的《淳化阁帖》堪称宋《淳化阁帖》的替身版本,它与真身又有怎样的传承关系呢?


明万历十年 潘允谅翻刻《淳化阁帖》

青岛市博物馆藏

 

图片

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府所藏历代墨迹编次摹勒上石,名曰《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共10卷,收录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誉为“中国法帖之冠”“丛帖始祖”。

《阁帖》尽管因编者王著学识有限、识鉴不精,存在真伪杂糅、错乱失序等多种问题,但其对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保存和流传,可谓功不可没,其收录的东晋以后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晋人的生活习俗,补充了相关文献的不足。《阁帖》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带动了绵延千年的刻帖与仿帖风气,而且从欧阳修的《集古录》开始,苏轼、黄庭坚、米芾直至近现代一批学者均从不同角度对《淳化阁帖》进行了考释、研究,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门独特的学科——帖学。

《淳化阁帖》祖本相传镌刻于枣木板上,刻板因大火早佚。从南宋到明清,历代摹刻、翻刻甚繁,其中影响较大的版本有泉州本系统、国子监本系统以及肃府本系统等。

图片

此次展出的馆藏《淳化阁帖》,系明潘允谅万历十年翻刻本,属国子监本系统。宋曹士冕《法帖谱系》载:“绍兴国子监本以御府所藏淳化旧帖,刻板置之国子监,其首尾与淳化阁本略无少异……字画精神极有可观。”关于国子监本的流传,据元代周以载跋文可知,其为贾似道故物,后为宋末元初周密所藏,经龙江金氏、吴门邓氏及周以载等递藏。明嘉靖元年(1522)左右该本为姑苏袁尚之所得,不久后即为上海收藏大家潘允亮收藏。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顾从义借摹潘允亮所藏《淳化阁帖》刊刻成“玉泓馆本”。万历十年(1582),潘允亮亦以自藏《阁帖》刊刻成一套拓本,储于府邸五石山房,世称“五石山房本”。由于顾刻本、潘刻本均为翻刻“贾似道、周密递藏本”,因此同属国子监系统,但二者也存在不同,顾刻肥,潘刻瘦,潘刻更忠于原本。

 

图片《淳化阁帖》卷一首


翻阅本馆这套《淳化阁帖》可见,第一卷卷首有“贾似道印”和“悦生”葫芦形刻印,卷十卷首有“秋壑”刻印,卷末有“齐周密印章”“长”刻印。每卷卷末均钤“向鹤龄印”“顽白向氏家藏”印。卷五末钤有“琴访”“吴门缪氏珍赏”“何焯之印”“笪在辛”朱文印。何焯(1661-1722),字润千,号义门、无勇、茶仙,晚年多用茶仙,江苏长洲人。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君宜,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蟾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句容人,工书善画,精古文辞。何焯、笪重光与姜宸英、汪士鋐被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缪曰藻(1682-1761),字文子,号南有居士,室名缪晋斋,江苏吴县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富收藏,尤善鉴别书画、碑帖。

图片《淳化阁帖》中的刻印与钤印

 

《淳化阁帖》的真伪考证和各版本流源的探究,复杂而艰难,对馆藏十余套《淳化阁帖》版本的鉴别以及拓印时期的确定仍有待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与我们共同科学系统的梳理和考证。

 

图片

 

还有一个好消息!

《典·阅——青岛市博物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将延展至本周末(2025年10月12日),有兴趣的观众可要抓紧机会来一睹为快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