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青岛市博物馆开展了志愿者业务交流学习活动,本次活动志愿者们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的侍锦副院长一起寻民间艺术之美,览汉画像砖博物馆之韵。
民间艺术传递着一个时代的温度,不知不觉间便成为那个时代最美的代言。每一个徜徉艺术海洋的人,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记录生活,记录他们曾走过的路。常年从事民间美术教学和创作的侍院长便是那个一直行走在民艺之路上的人。此次志愿者交流学习的第一站就是侍院长个人创办的民艺博物馆,
民艺博物馆收藏大都分为不同系列,比如淄博鱼瓷盘系列、食盒系列、胶东面磕子系列、纺织物与农耕器具系列等。其中以“食”为主线的农耕系列,从播种开始,到犁地、收割、打场工具,再延续到木磕子制作、锅碗飘盆等饮食用具,可以从中分析出当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生活习惯、作物收成甚至住民性格。
侍院长在与志愿者们交流中提到,提升人对日用品的审美,才能奠定人审美的基本基础。日用品和生活用品都是精致的,生活自然也就精致了,作为一件器物,他要满足他的实用性,人们所说的很舒服也是一种审美。日用器皿和生活器皿上带给人的价值,对于提升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审美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个基础审美,一个国家的艺术追求才能更高,建立公共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审美的提升,器物的摆放、使用中都在不知不觉的培育着一种审美,这种审美很重要,而不仅仅是你是不是学画画的,生活环境中都有审美的体现,生活是多元的。
“民间器物是最好的教科书。 ”侍院长认为,未来城市的吸引力不在于和其他城市多么相似,而在于自身的与众不同,这种不同应当以独特民族地域文化为支撑——民间工艺可以在培育城市文化、精神风貌方面担当重要角色,发挥其的新的生命力与蕴含的价值。
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记录,更是我们的祖先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历经磨砺而积累的珍贵财富。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很多载体,比如文字、图画、器物、建筑、砖石等,志愿者学习第二站,我们来到了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
汉画像砖始于两千多年的的春秋战国时期,盛于两汉,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者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以雕饰壁画的形式,应用于宫殿、祠堂、楼阙之上。汉画像砖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汉代最珍贵的图像资料图库之一。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正所谓“一砖一故事”,每件汉画像砖的背后,记录着历史的轨迹,刻画出时代的缩影,诉说着人世的变迁。曼妙的舞姿、骑马打猎的骑士、寓意“富余喜庆”的鱼磐,题材丰富、生动深邃、浑厚雄强的方砖引领着我们,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原来,在当时尚未制造出纸张的情况下,国人为了彰显富庶、祈愿美好、表达愉悦,便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精心刻画模印在砖石之上。这样以来,那些斑驳的方砖全面真实地记载了汉代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远解读不完的汉代社会百科全书。身着汉服讲解员细心的讲解与指导,青岛博物馆的志愿者们也认真的聆听着,不少志愿者纷纷拿出纸笔记录要点,拍照片留下珍贵的纪念。
本次活动是我馆2017年度首次全体志愿者馆外业务学习,本次参观学习提高了我馆志愿者的业务水平,也增进了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志愿者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期待有更多新式新颖、寓教于乐的参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