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千古探秘校园行”之《书的故事》走进榉园学校

2019-05-233475分享

       “同沐四季风,共度读书乐”。让读书之花,盛开四季校园。

        5月22日,青岛市博物馆“真情传博万里行”活动走进了市南区榉园学校,为五年级二班的师生们带来了《书的故事》,为学生们送去一个主题鲜明、活泼生动的文化小课堂。

        宣讲活动由青博资深志愿者、青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会长张新平主讲。张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为小学师生们讲述了书的演变过程,她从远古时代的结草记事、甲骨文、青铜铭文、石刻文字、竹简木牍、缣帛、纸等方面入手,通过一个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现场互动,让学生们了解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书从古到今是经过怎样漫长的演变过程发展而来的。

在讲到“甲骨文”的来历时,张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以前,甲骨文被称为“龙骨”,被当成了一味药,其实就是古代脊椎动物骨头的化石。在清朝政府担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金石学家。在1899年的一天,王懿荣在生病服药期间,无意间发现龙骨的碎片上镌刻有奇异的纹路。凭着他对古文字的丰富的学识,他断定这是一种我国古代文字,跟现在使用的汉字有渊源关系,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甲兽骨是珍贵的文物。他激动得坐不住了,为了收集到更多的甲骨文,他决定出高价收购。王懿荣开出按字论价收购的办法,每一字付二两银子。古董商人一看发财机会来了,把能找到的甲骨文都送到王懿荣家中,王懿荣经过仔细研究,令人信服地作出进一步的断定,这是商代专门用作占卜用的甲骨,上面的文字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他的这一科学的鉴定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们认定真正的甲骨文发现者,当之无愧是王懿荣。直到现在,龙骨仍然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明进程的重要珍贵资料。

       就这样,张新平老师通过“为殷王武定妻妇好占卜”、“琅玡石刻”、“竹简和简册”、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技术,等一个个故事,让小同学们在参与、体验中,了解了古代当时生活情景和文化的进步过程,了解到作为知识的承载物—--书的演变过程。

       最后,张新平老师谆谆向小同学们说到:我们要和书作好朋友,因为书是智慧的钥匙,只有拿到这把钥匙,才能打开我们面前的智慧之门,走进智慧世界。它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让我们沿着书籍构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

讲青博故事,展青博风采。今后,青岛市博物馆“五进”文化志愿宣讲活动将继续致力于公益文化的爱心、广泛传播,争取将公益文化的暖流播撒到社会的每一处。通过“五进”宣讲常态化,树立青博宣讲品牌,传播时代好声音。

DSC_5405_副本.jpg

DSC_5495_副本.jpg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