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4日,青岛市博物馆团队携手市社科联走进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宣讲——《书的故事》。此次活动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以中华典籍的千年演变为脉络,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宣讲从古老的甲骨文讲起,商代龟甲上的神秘符号、西周青铜器上的庄严铭文、秦朝石刻的雄浑笔力,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先人的智慧与信仰。张新平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精美的图片,让沉睡千年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她特别提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伟大贡献,以及北宋雕版印刷的繁荣景象,同学们纷纷感叹古人的创造力与智慧。书籍的装帧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从卷轴装的典雅到线装的实用,每一种形式都凝聚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与实用性的考量。张老师通过实物图片和互动问答,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书籍装帧的独特魅力。

互动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张老师走下讲台,与同学们展开了一场智慧碰撞。“旋风装”的图书是如何翻阅的?夏朝是否存在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书中自有黄金屋”出自哪里?面对同学们的提问,张老师耐心解答。在一问一答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中华技艺的精妙,更领悟到书籍背后深厚的文明渊源。宣讲最后,张老师留下一个问题:“未来的书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点燃了同学们的想象火花。正如三千年前在龟甲上刻字的古人无法预见今天的书籍一样,未来的阅读方式或许会超乎我们的想象。但只要还有人愿意翻开书页,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就永远不会结束。

此次“双月课堂”进校园活动,是青岛市博物馆与市社科联深化校馆联动的生动实践,不仅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更将“阅读立身”的观念融入活动内核。未来,青岛市博物馆将继续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传承中华文化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