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起,由我馆和黑龙江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从远古走来的渔猎文明——黑龙江鱼皮、兽皮、桦树皮文化艺术展》在青岛市博物馆一楼南北临展厅正式开展,展期至明年2月22日止。
此次《从远古走来的渔猎文明——黑龙江鱼皮、兽皮、桦树皮文化艺术展》分为《三江船歌渔乡天锦》、《林海寻踪蕴美兴安》、《悠悠白桦千载神韵》和《民族瑰宝薪火相传》四个单元,以80余件代表性文物和自然场景再现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立体化多方位展现世居在黑龙江地区的渔猎民族鱼皮文化、兽皮文化、桦树皮文化的沧桑历史和延续至今的精湛技艺。
据黑龙江省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谢勇介绍,“三皮文化”源于黑龙江东北部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他们生活在黑龙江的支流——乌苏里江领域的茂密森林中。例如,赫哲族有鱼皮文化和桦树皮文化,鄂伦春族有兽皮文化和桦树皮文化。用来制作鱼皮衣服的鱼以大马哈鱼为主,也有鲤鱼。“大马哈鱼虽然生活在海洋,但它在海洋里生活3至5年后会洄游到乌苏里江产卵。大马哈鱼体长60厘米左右,体形较大,可以用来做鱼皮衣服。如果是用鲤鱼皮做的鱼皮衣服,那就更珍贵了。” 鱼皮衣有防寒防水的功能,用大马哈鱼皮制作,过程极为繁琐。而今,鱼皮衣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黑龙江的文化名片存在,而市面上,一件精致的鱼皮衣售价也得过万元。
除鱼皮外,擅长狩猎的鄂伦春人,常以动物皮毛制作衣服与被褥,抵御严寒。从展品中可以看出,制作衣服的皮毛多为狍皮为主。此外,这些少数民族信奉萨满教,供奉萨满的服饰均极为奢华。在展览中,有鱼皮和兽皮两套完整的萨满服展现。而信奉“万物有灵”的赫哲人,将太阳、月亮等自然之物刻画成神,用于萨满祭祀。
“三皮文化”是黑龙江领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渔猎文化。黑龙江地区森林茂密、湖泊众多,造成了当地少数民族在不会制作陶器的时候就把树皮剥下来做成碗、桶等生活用具;不会种植棉、麻等植物的时候,就用鱼皮、兽皮做成衣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当地少数民族很难继续保持原来的渔猎生活方式,只有一些老年人还掌握着缝制鱼皮衣服等手工制作技艺。这次展出的作品和器具全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像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葛长云、鄂伦春族斜仁柱制作技艺传承人——孟淑卿、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付占祥等。”
而为配合展览,我馆还将在元旦期间推出“自然原生态体验”活动。邀请小朋友们现场聆听有关海洋动物的小知识讲述,近距离接触海洋动物标本,感受零距离的亲密,我馆还有神秘小礼物送给积极互动的小观众。
展厅一角:
桦树皮制品:
萨满巫师兽皮衣:
鱼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