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以普查为线 创新联动收获颇丰——青岛市博物馆一普回望

2016-12-305099分享

发表于中国文物报,2016年12月20日,第006版

作者:胡可佳


       近日, “青岛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即将于青岛市博物馆亮相,精心甄选出的全市普查精品如一张张闪亮的文化名片,重点展现了青岛市博物馆在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中的新发现和新亮点,凝聚了普查的付出与收获,讲述着别样的岛城故事。

       普查契机,惊喜不断

       文物普查是对馆藏文物的再认识。此次普查,青岛市博物馆先后多次邀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对馆藏文物进行重新认定,在古籍碑拓、革命文物、邮票等几类文物中都有惊喜发现。

       文献专业解读

       碑帖类文物为青岛市博物馆重点大类藏品之一,不乏传世精品。其中,明拓秦泰山刻石“二十九字本”与“十字本”合装本被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温如玉题签的《颜家庙碑》拓本、诸城著名藏家王戟门钤印的《西峡颂》、《孔彪碑》、《石门颂》等12件经初步鉴定为二级以上珍贵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馆藏《淳化阁帖》版本非常丰富,拥有肃府本、费甲铸本、薛氏刻本等几个版本,部分有题跋、印章等珍贵信息。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三部被定为二级文物。其中一套明拓本《淳化阁帖》,木板封面,蝴蝶装,卷末钤“向鹤龄印”、“頑白向氏家藏”,半开墨纸纵25.5厘米,横13厘米,第一卷卷首有“贾似道印”和“悦生”瓢形刻印。该拓本与明顾从义本、潘允亮本相似,有可能是尚未发现的新版本。另有清拓高头大本,仅存第九卷,蝴蝶装,卷首钤“钦昭敬藏”、“郑公乡单鄂园家宝藏”印。半开墨纸纵32.7cm,横15.5cm。帖边有“陈怀玉镌”刻文,玉字已模糊不清,旁钤“鄂园欣赏”、“勿落俗人手”印。卷末有宋荦刻跋(《筠廊二笔》中有记载),阐述了此拓本刻石的来历。刻跋后另有王功后书跋,钤“功后之印”,对该拓本进行了考据与补全。该拓本经著名碑帖研究专家施安昌先生、尹一梅女士鉴赏,认为可能是海内仅存之版本,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考据。

               

明版《淳化阁帖》                                             清高头大本《淳化阁帖》

      此外,新发现的释六舟墨题《越州祗园寺西塔砖拓》立轴,时代虽晚,却非常罕见。拓片纵30厘米,横36.4厘米,一色裱。内容为崇化寺西塔基记及公元1831年释六舟在西塔记砖侧所刻篆文记语,此拓片为释六舟手拓,墨迹清晰,精巧可人。六舟既是僧人,也是文人。多才多艺,精通诗书画印,嗜金石,尤擅传拓,是早期全形拓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人物,阮元曾称之为“金石僧”。西塔砖上拓有“崇化寺西塔基记”,记载了吴越时祗园寺西塔的捐建情况,下方钤方形小印“六舟手拓”。左侧为六舟篆文记语,与民国二十四年《萧山县志稿》卷三十一中所录一致。拓片右侧书篆文“越州祗园寺西塔砖记”,其下附达受题跋,简述来历,下钤“释达受”印。除青岛馆藏六舟拓本外,西塔基记拓本另存两个版本,分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北京图书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image006.jpg 

释六舟墨题《越州祗园寺西塔砖拓》立轴

       邮票喜现名品

       在普查中发现,青岛市博物馆邮票藏品品种较齐全,共900余种2万余枚,所属时代与地域跨度大,从清朝到抗战时期,涵盖约3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慈禧寿辰(再版)大字短距改值”邮票、“满洲国集邮图谱”等名品。

       慈禧寿辰改值邮票是清代国家邮政开办后应急加盖使用的一种改值邮票,邮票票面中心为变形寿字,上部为牡丹,有“满洲国邮票”字样,其余周围配有图案,印有“暂作洋银壹分”字样,盖销票。慈禧寿辰邮票又称万寿邮票,1894年清代海关邮政为庆贺慈禧太后60岁寿辰首次发行,1897年1月2日加字改值重新发行,因所加盖的阿拉伯数值字体较小,称为“慈禧寿辰小字改值”邮票。后因不易辨认,1897年3月1日再次加印,加大所加盖的数字,与上部“银”字的距离为2.5mm,称为“慈禧寿辰大字长距改值”邮票。1897年5月,由于邮局所余万寿加盖票不多,重排活版加盖,其数字和上部“银”宇的距离缩短为1.5mm,故称“慈禧寿辰大字短距改值”邮票。馆藏“慈禧寿辰大字短距改值”邮票为早期华邮中的名贵票品,不仅反映清朝邮票发展历史,更是中国早期邮票中受到广泛研究的对象。

 image008.jpg

“慈禧寿辰(再版)大字短距改值”邮票


       孙民平著《满洲集邮图谱》全书80页厚卡纸,兴亚印刷株式会社1942年出版,硬精装,一版一印,16开,保存基本完好,封底标有天字0177册字样,是一本集合历史文献与邮票的重要研究资料。图谱内有张景惠、增子固、张包子俊等时任官员与集邮人士题词、题铭、题诗、作序,印有多种邮票,对其发行背景、种类、面值、水印、分齿等进行了介绍,并含有如“置邮史略”,伪满“皇帝即位诏书”、“访日回銮训民诏书”、满日邮政条约全文等伪满史料。内容详尽,显现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本质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早有预谋的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侵略,同时,此图谱也以其珍稀性、史料性,为研究伪满洲国政治、军事、文化、邮政等内容提供了重要文献。

image010.jpg

满洲国集邮图谱

       石碑重获新识

       在青岛市博物馆东区草坪,静静地躺着几块石碑。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东亚建设之础”碑、“山海重光”断碑、大正十二年郑孝胥题诗碑被定为一级文物。

      “东亚建设之础”碑,高308厘米,长102厘米,宽57厘米。昭和十六年(1941年)立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中,正面“东亚建设之础”为侵华日本陆军中将板垣征四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甲级战犯,陆军大将,九一八事变主要策划者,并与土肥原贤二建立了满洲国)题写,“板垣兵团入城纪念碑”碑文由“青岛广岛县人会”撰书,为板垣兵团入侵青岛的罪恶行径歌功颂德,是日本侵略者粉饰侵略罪行的有力佐证。

image012.jpg 

“东亚建设之础”碑

       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后,纪念塔被改建,国民青岛政府重新书写碑文,记录抗战功绩,“山海重光”石碑正是此时所立,寓意青岛重见光明。此碑残存“重光”二字,几经辗转进入青岛市博物馆收藏,残长101厘米,宽34厘米,高135厘米,右侧残存“年九月十三日”六字,左侧落款为“李先良”。李先良时任青岛市长,90年代初,曾在口述《鲁东及青岛抗战纪实》一书中追忆道“我便决定于九月十三日率领部队进入市区。是日,我由崂山进入市区,收复经过八年敌伪蹂躏的青岛,‘山海重光’,衷心欢快!”。

image014.jpg 

“山海重光”断碑

       此外,大正十二年郑孝胥题诗碑也因其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被定为一级文物。此诗碑高158厘米,长55厘米,宽34厘米。上刻后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的郑孝胥题给日本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军神”乃木希典的悼念诗,全诗记载了乃木希典的军事生涯,为其大唱赞歌,充分暴露了其汉奸的丑恶嘴脸。碑阴刻“大正十二年一月”。郑孝胥的诗碑存世量极少,此碑对研究郑孝胥书法艺术亦具有较高的价值。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政治人物、书法家、诗人。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image016.jpg 

1923年郑孝胥纪念乃木希典的诗碑

       征集收获颇丰

       在普查期间,青岛市博物馆为了丰富馆藏,配合《抗战记忆》专题展览筹备,向青岛市民公开征集抗战实物和史料,并与正在进行的革命文物普查认定工作相结合,将捐展藏品与遴选出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馆藏文物一起,邀请国家文物鉴定组逐一进行了鉴赏和定级。共有6件捐赠藏品被定为三级以上文物,其中美国海军六师29团士兵青岛受降手刻水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水壶长12厘米,宽8厘米,高19厘米,金属材质。正面刻有“29TH MARINES”(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9团)、“GUAM”(关岛)、“GUADALCANAL”(瓜达尔卡纳尔)、“OKINAWA SHIMA”(冲绳)、“TSINGTAO”(青岛)、“CHINA”(中国)字样,以及绳索、军刀图案,背面下方刻有“US A.G.M. CO 1944”,应为水壶的制造信息。该水壶为参加1945年青岛日军投降仪式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所遗留,手刻第二次世界大战美日太平洋战争的重要战役和节点,成为中美盟军共同受降的佐证,是一件极其珍贵的二战时期文物。此件水壶是青岛市青联委员、知名军战史作者李中凯先生于几年前在李村集偶然购得,展览结束后,将此件水壶等2件文物无偿捐赠给了青岛市博物馆。

image018.jpg 

美国海军六师29团士兵青岛受降手刻水壶

       普查为线,联动创新

       青岛市博物馆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2012年普查试点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展开,参与人员全力以赴,经过4年对馆藏藏品的全面梳理、科学登记、完善信息、规范审核,累计完成12.0099万件(套)藏品的普查任务,让每一件文物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并以普查工作为主线,延展联动,树立边普查边规范,边研究边转化的理念,以发散和创新的思维模式,将加强管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并重,为全面提升博物馆管理、研究和服务水平做出了有益探索。

       藏品管理,规范有序

       以普查工作为经验,为青岛市博物馆藏品管理规范化、有序化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规范化是全国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建立的重要基础。根据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标准,针对普查中发现的部分馆藏文物信息不明确、现有藏品编号、数量统计、定级变更、类别划分与分库管理不一致等编目建档中存在的问题,成立了专项课题组,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分析藏品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对策性研究。有序化是普查工作顺利展开的必要保障。由于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是一次大规模的文物集中整理,参与的人员、整理的文物都是密集型的,极易产生安全隐患。青岛市博物馆加强普查中关键技术的专项培训,及时发现和排除操作安全隐患,总结规律,完善细化《藏品安全操作规程》等多项工作制度和业务规范。

       创新思路,建设团队

       面对庞杂的普查数据,青岛市博物馆采取“定岗、定时、定责、定量”的工作方法,攻坚克难,组建了文物普查员与志愿者结合的队伍,举全馆之力,倒排工期,使各项工作始终保持全省领先全国前列。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通过批量操作,大大提高了文物信息采集录入与图像整理的工作效率。专项调查与普查点面结合,相互促进,完成了古籍普查、革命文物、出土青铜器、化石等多项调研工作。根据普查对馆藏文物的保存现状进行了摸底,有计划地申报了书画文物、青铜文物、古籍保护修复等国家专项,使一批馆藏珍贵文物得到了科学的保护修复。促进了博物馆复合型文物保护管理人才的培养,为进一步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博物馆专业队伍创造了条件。

       资源整合,成果共享

       为了让广大群众真正从文物普查中受益,青岛市博物馆积极探索藏品展示、研究的新思路,提升、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努力实现普查成果转化。2013年文化遗产日,青博率先将普查的三级以上珍贵文物的基本信息在网站公示,实现了文化遗产资源的信息共享。围绕普查新发现,高凤翰印章、泰山碑拓、敦煌经卷等研究工作同步展开。充分挖掘文物价值,先后推出了《传拓千秋--馆藏精品拓片展》等原创文物展览14个,微展览7个。依托馆藏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教育形式,创作儿童剧目6个,开发互动活动119个,举办讲座497场,吸引了22.3万观众的参与,促进了博物馆与公众联系,丰富了服务内容。数字博物馆亦是普查成果转化的积极尝试,依托现有的藏品信息数据和全国文物普查登录信息平台,精选1500件馆藏文物精品,通过三维数据采集和文字描述,把枯燥的数据变成鲜活的模型,为使文物突破空间和时间的藩篱,从“展线”走向“网线”打下基础。

       展望

       青岛市博物馆隋永琦馆长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虽已告一段落,但博物馆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与传播的使命不会改变,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研究脚步也不会停止。青岛市博物馆将在第一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以文物的抢救性修复和预防性保护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现状的普查调研,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博物馆文物动态化管理;秉承“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借助“互联网+博物馆”模式,与打造智慧博物馆结合,通过科技支撑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适时建立集多技术多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应用体系,使相关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