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讲解服务 志愿报名 微信 微青博 回到顶部

唤醒“深闺”文物——青岛市博物馆探索文保成果公众共享

2016-12-204042分享

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6 /12 /12 / 008 博物馆·专题

作者:项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遗珍瑰宝灿若群星。博物馆不但要呵护国宝,更要唤醒库房里沉睡的文物,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作为青岛地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馆藏文物最多的文博机构,青岛市博物馆以“开放办馆、活化文物”理念,让科技保护的研究成果全民共享,为藏品与观众多维度的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

       信息共享 挖掘文物故事

       相对于馆内有限的文物研究工作者,博物馆成千上万的藏品是个探索不尽的宝库。怎样让这个宝库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和发掘?在完成 2012 年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后,青岛市博物馆于 2013 年在地方博物馆中率先行动,首次在官方网站公布 9401 件套珍贵文物目录。目录公示后,研究专家通过网站了解了馆藏文物资源,也将研究课题带进了博物馆。包括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南华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故宫博物院、旅顺博物馆等十几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共涉及敦煌学、古籍、书画、道教、古琴、漆器等方面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到馆,实地开展研究。

       2016 年,青岛市博物馆结合馆藏,与刘墉书画研究专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展馆藏明版《道藏》研究;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高校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以项目合作形式,共同研究馆藏明版《道藏》、元版《册府元龟》等珍贵古籍。在为高校研究人员提供珍贵资料的同时,借力专家才智,培养本馆人才,重新认识馆藏文物的价值,合力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

       一次共享、多方受益。谈及信息公示时,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文保部主任赵好说:“网站公示目录时,我们是抱着尝试的心态。一个月后,一位青岛本土古琴老专家来馆看过 11 张古琴后对它们赞叹不已,随后又多次请他来馆讲解古琴历史和斫琴技艺,基于研究成果,推出了古琴雅集、公益培训等,3 年来参加活动的观众人数更是逐步壮大,形成古琴爱好者群。‘博琴雅韵’也已成为青博的品牌活动。”

       技艺解密 公众终身大学

       提到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大家会想到保管员仔细拿放文物、文保人员检测分析复杂的实验数据,还有修复师在全神贯注地修补残缺文物里……在青岛市博物馆,这些幕后工作近年来也逐渐走进了公众视野。在文物修复室里,几位观众正在观摩体验传统字画修复,书画修复老师以一幅馆藏书画为例,讲解虫蛀、折痕、脱裱等病害专业术语,并演示调制糨糊、洗画心、揭裱、托命纸、上墙绷平、全色等部分重要环节。体验者刘女士说:“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后对文物修复有着极大的兴趣,没想到在青岛也能体验。文物修复师耐心且细心,在与文物对话的时候抓住每个文物特点,‘修旧如旧’做一场完美的手术,正是他们延续文物生命,这些宝贝才能更好地保存和流传下去。我们普通人更要有保护意识,保护好传世珍宝,让中国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这个化学方程式用来表示青铜器锈蚀的情况——氯离子的氧化反应,如铜和盐酸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会生成氯化亚铜和水,在高湿情况下会进一步发生反应,对器物造成较厉害的腐蚀,甚至穿孔。也根据这样的一个原理,将造成较为顽固的粉状锈,我们称之为‘青铜癌’,大家看我操作。”初中生结合化学课,拿起专业刀具,像模像样地跟着修复老师为铜器除锈的一幕多次在博物馆里上演。

       把课堂搬到博物馆,让专家走进展厅,是青博馆校合作的新方式。体验文物保护知识的同时,书画、瓷器、工艺品、古籍等方面的专家驻展厅讲解,受到师生一致好评。一位北京电影学院视觉艺术系书画修复专业的学生说:“我是第一次在展厅听专家讲解中国画。专家对意境、构图、笔法以及题跋等内容讲解得很赞很细致,这对于我以后学习绘画技巧、欣赏中国画,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看名家真迹,听专家讲解,比课堂讲授效果好多了。”

       志愿参与助力国宝调查

       “这是进行数据平台传送的时候经常使用的软件,它可以将离线数据集中传输。离线的数据就是志愿者需要修改的,大家看这个瓷瓶,工作人员将以下这几个信息记录在账目上,这也是我们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普查工作人员正在耐心地为志愿者们讲解着,志愿者中不乏大学生和文博爱好者,大家认真记录着,唯恐遗漏老师讲的任何一个步骤。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青博首次招募文物普查志愿者,不但是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与服务的有益尝试,而且还通过让公众深入参与博物馆隐藏在展览、社教背后的基础性工作,推动社会化文物普查团队的构建,充实了普查力量。

       此次活动开启了公众参与文物普查工作的新模式,增强了公众的文物保护责任与志愿服务意识,也是博物馆缩短与公众之间距离、阐释文化遗产价值、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契机。公司职员张先生说:“第一次看到这么多 20 世纪的外国货币图片,不懂的外语和志愿者们一起研究,我们这个志愿者队伍也识别出来几枚欧洲的货币,很有成就感。看到了精品文物照片,跟老师学着欣赏文物,这是别的志愿服务所不能体会到的。”资深历史爱好者谷先生说:“印象中博物馆工作很清闲,但是做了普查志愿者以后,知道了文物从进馆有自己的‘身份证号’到登录数据平台要经历这么多步骤。博物馆文保部的同志对一个文物的 20 多项信息要做到精确登记,哪怕是一个小数点都不含糊,真是不容易呢。而且,通过参加这项志愿工作,了解到博物馆展厅内没有展出的藏品,真是为这些精美珍贵的文物惊叹!”

       “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青岛市博物馆馆长隋永琦认为,博物馆人要将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唤醒,活化在公众面前;将专业化研究与社会化参与相结合,在博物馆资源与公众交互中,渗透传统文化,形成全社会保护文物、亲近博物馆的城市文化新景观。


返回